- UID
- 5492
- 斋米
-
- 斋豆
-
- 回帖
- 0
- 积分
- 9737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10-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发表于 2011-4-5 20: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yl_rong 发表于 2011-4-5 09:42 
# P; \" p# p/ n你们两个都跟风呢 我上面接了这一句 该下句了
( R: Q: E8 {) @; D y9 l+ v/ t<31>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0 V6 E7 N' m4 {- w" ?- V/ H0 ^
唐代诗人 杜牧
# J9 J, I8 ~8 S0 M: V W$ p, p+ b* P& Z, g- {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 {2 l% ?2 Z1 J, f- l1 l/ O
2 H1 p) y, v- s, N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 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 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 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 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 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 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 y& X0 u+ F7 D4 T ?) O& R( @. b( B
0 l" M2 k8 V6 R7 `5 O$ k好吧,我度娘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