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锂离子电池产业突飞猛进。得益于完整的产业链及成本技术等优势,中国锂电池已经从追赶者成为领先者,世界已经无法摆脱“中国制造”。 但是这条繁花盛放的路,中国锂电是筚路蓝缕走来的。 锂电池伊始 回看锂电,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发明于美国,鼎盛于日本,如今又成为中国的主场。 当年,牛津大学任教的美国人古德纳夫研究出钴酸锂技术,却转身送给了日本索尼;加拿大Moli作为首个量产锂电池的企业,却愚蠢地带着锂电火种,投入了日本NEC的怀抱。就这样,各国纷纷帮助日本集齐了制霸锂电产业的拼图。旭化成、东燃垄断着锂电隔膜技术;日立的炭黑负极技术全球领先;电解液同样被日本占据了半壁江山。 日本凭借着技术的先发优势,几乎是以垄断的局面,占领了世界锂电池份额的90%以上,却始终未曾注意到身边一个默默发力的身影——中国。十八所成果转化天津力神;王传福下海成立了比亚迪;杉杉投身锂电负极项目;北矿电子改名当升科技,开启了钴酸锂的市场化;而曾毓群则勾画着宁德时代的蓝图。 锂电产业中日韩三足鼎立格局开始形成,而国内厂商,还有很曲折的路要走。 生死围剿 如何突破日韩技术封锁?洛克菲勒说过,我们要勇于在别无选择中,毅然杀出一条生路。 宁德时代从电解液上找突破口,杉杉实现中间相碳微球的量产,而比亚迪独创“人工+夹具=机械手”模式,一度将价格干到外资的40%,将世界第三的东芝锂电逼得贱卖生产线。 中国企业来势汹汹,面对威胁,日韩和欧美企业第一时间举起了断供和专利封锁的大棒,妄图统治高端市场的同时,将中国企业局限在低端市场内互卷。而中国人用诉讼击碎专利壁垒,用不断突破打破技术封锁,给出了自己的答卷。 换道超车,时机已至 小小一颗电池背后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串联着上游的矿主,中游的材料和设备厂,以及下游的整车厂和消费者。打通整个产业链,探索制造业的极限,正是我国锂电企业的独到之处。 2009年,“十城千辆”项目落地,新能源车的补贴滚滚而来。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大大增加了对锂电池的需求。而这场战争,正是整个锂电产业发展的终极之战。 大战伊始,中国企业依然处于劣势。2010年,国内动力电池龙头成品率只有60%,而日韩均值都在90%以上。无奈上汽只能和美国A123合作;北汽和韩国SKI成立了合资公司;三元锂技术掌握在美国3M公司手中…… 最危急的时候,一份被称为“白名单”的文件《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及时发布:只有使用名单内企业的产品,才能拿到补贴。国家在政策与市场上的倾斜,为国内厂商争取了时机,实现绝地反击。 2017年,宁德时代出货量成为全球第一,一个以其为核心的锂电产业链,逐步成型。 2020年后,当韩系厂商与特斯拉投产时,比亚迪已经推出了“刀片电池”,将磷酸铁锂能量密度生生拔高一倍,续航里程突破600km;宁德时代更是利用“CTP技术”,使私家车续航里程突破了1000km大关。 今天,锂电行业已然是中国人的主场。然而,强敌环伺,这场战争远未结束,任重道远…… 二十年间,中国锂电行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产业规模实现全球领先。一路繁花,一路盛放。未来,电池的技术会怎样?半固态、全固态、钠离子、氢燃料,到底哪一种在未来会颠覆整个行业,成为主流?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百花齐放,机会稍纵即逝,只有提前布局,才能永立潮头。 4月27日至29日,重庆,CIBF2024,一场电池人的盛会。 锂电人齐聚山城,共同探讨中国锂电的全球话语权与未来影响力。这是一场全产业链深度参与的行业盛宴,预计吸引 20万专业观众参观。高端产品璀璨夺目,科技之光闪耀全场。全球动力电池、储能电池、3C电池、充换电设备及配套设施等领域的最新突破将悉数登场。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行而不辍,一路荆棘化繁花,CIBF2024。 1 }0 z; }% r9 d: y/ J;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