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864
- 斋米
-
- 斋豆
-
- 回帖
- 0
- 积分
- 62579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3-2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南开读书时的周恩来 周恩来和张若名的友谊是在天津南开学校开始的。
5 d/ Q# e5 w6 |2 I9 n 张若名,与邓颖超同为第10级学员。她家境好,人特别聪明,性情刚烈,心高气盛,在校期间的成绩据说是从没得过第二,人又长得漂亮! + l3 ]9 r9 E2 n+ B. X3 u1 ]* Q2 O
1919年“五四”运动中,她与郭隆真、邓颖超等发起组织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9月,她与周恩来、郭隆真、刘清扬等人创建革命团体——《觉悟社》。1920年初,抵制日货活动中,周恩来做总指挥,和郭隆真、张若名、于方舟带领数千名民众到直隶省公署请愿。4人当场被捕,张若名与周恩来一同坐牢。 * r% j; U) R+ N
周恩来和张若名惺惺相惜,才气本身都是不同凡响,相貌又是难得人中龙凤。 / O1 M+ _. D, J' `1 r
风华正茂的张若名 邓颖超后来对侄女周秉德说:“那时觉悟社的人都说,如果周恩来放弃独身主义,和张若名就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 L3 {6 ]; m7 h4 D
1955年,周恩来对这段雾水情缘,毫不掩饰。在晚辈好奇的追问下,当着邓颖超的面,含蓄而概括地说:“开始两人的确不错。”邓颖超在旁边望着早年的恋人,永远看不够的丈夫,堂堂的共和国总理,任其表白,笑不启齿。
9 d0 f5 A/ i/ ?9 k2 a) Q周恩来留学法国 周恩来、郭隆真、张若名出狱后,觉悟社考虑到被捕社员的安全,一致主张他们4人赴法求学。
$ S3 ^% z' R C# R1 p3 j 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乘法国轮船波尔多号离上海赴法。这一年周恩来22岁。1921年春,经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周恩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中国共产党旅法小组》(后发展为《旅欧支部》),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
! o# z: p6 v% a% a: N 1921年,周恩来先在巴黎郊区的阿利昂法语学校补习法文。不久,转到法国中部的布卢瓦城-BLOIS继续学习法语,晚上常常通宵达旦地给天津《益世报》撰写旅欧通讯。 * W. V/ b, s2 Y* E" P
此时周恩来正热恋着如花似月、整日笑语盈盈的张若名。
, e+ z: e% }7 w0 L* i 刚到法国时,郭隆真和张若名在巴黎的云母片厂一面做工,一面学习。郭隆真比张若名大8岁,总像大姐似地照顾张若名。 ; ?) |) J2 z* W/ ?* |0 o
1922年,她俩一起加入赵世炎、周恩来、李富春组织的“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少共组织内,张若名化名“一蜂”。 $ h% @5 o5 V% c) \3 t: n
张若名能够顺畅阅读、翻译马克思主义的法文原著,在少共组织的共产主义研究会中,常常由她主讲。在周恩来的建议下,她又把讲稿整理成文章,写下了学习心得和宣传提纲,如《帝国主义浅说》《剩余价值》《阶级斗争》等在法国《赤光》杂志上发表。 # r6 R+ R. b& H
同时,她还经常为中国国内的《晨报》《妇女日报》等报刊撰写法国通信。 , `9 y7 ^; n4 b4 j3 [: n
另外,也因她的法语口语比较流畅,又是女子,身份隐蔽,在组织内还担负一项特别任务,即和法共保持秘密联络。
* O' f6 E% {1 d1 i1923年张若茗在法国里昂大学 初恋总是特别美好的
% B6 u( x4 g) D( v' b) w4 k2 h7 E 初恋总是特别美好的!1922年应是周恩来与张若名感情最融洽的一年。 ( s* a* D, e% h. B+ Q
不过,周恩来有周恩来惮惧的人,这个人就是蔡和森——毛泽东最早的引路人,周恩来兄长级的良师益友!蔡和森是湖南人,曾与毛泽东在长沙发起成立新民学会,最早提出暴力革命主张,思想和行动极为左倾和激进。
& n5 ~: i, m. u- M. F' G 蔡和森绝对是个怪杰,一到法国,就不想进工厂也不肯随班学法文,除开会外整日抱着法华新字典找僻静处看书。 / X* ]3 [5 Z7 f$ F
他囚首垢面高谈马克思主义,开口闭口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把所译的错误百出的《国家与革命》逐段传给别人看。他看到周恩来工作缓慢了,学习松懈了,立即脾气上来,向周恩来发出警告:“你不该沉湎于美色,一位真正的革命者,他的双眼应该一直盯在受压迫、被剥削的工人身上。” 3 b* g" ] D" \ X
胸有大志的周恩来,被这老兄的“当头一棒”猛然喝醒,深悔沉湎其中,几不可自拔,他没忘记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4 b' D$ C5 `; {0 p7 D
张若名因组织活动,受到了法国秘密警察的追查询问,险些被当局驱逐出境。1924年,周恩来也不再担任少共书记,新任书记作风专横跋扈,刚烈正直的张若名对此极为愤慨和不满。
3 g7 L% H. ~* m; O- K7 s2 I 关于这段历史周恩来评论说: " b; a5 _* F. w# S
“张若名因为出身问题,在党内受到审查。又因参加政治活动,遭到法国警察几次跟踪盘问。她感到委屈和不满,决定退出党组织,留在法国专心读书。
& q6 Q8 X0 ~* J6 y! B6 | “我是认定马克思主义不变的,我的终生伴侣,必须是志同道合,经得起艰难险阻的战友。于是我主动与张若名说清楚,开始与邓颖超通信,还向她求婚。”
+ l, T# Z; F9 A3 `0 R6 b, ?. _ 1923年春天,周恩来和邓颖超确定了爱情关系。 * D3 y' q) V/ p, B& w
张若名搬进了距离里昂大学较近的一所天主教女子中学公寓,这里的租金相对便宜,又供应伙食。
7 O) L* M! [7 x s 她像一名圣徒修女一样,在这个“保护圈”公寓住了将近3年。几乎没和一个中国人见面,几乎没说一句中国话!这种“修女”式生活,也使她摆脱了法国秘密警察的追踪。 ' _; M. n" B: p- h3 {) L% X
1927年10月,张若名以3门专科合格的优秀成绩,顺利地踏入著名的里昂中法大学校门,在这里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张若名同杨堃同在一所大学,同在攻读文科博士学位,关系自然比以往更密切了。
; a; t) [- H* b8 ]7 y* L& G6 G 里昂咖啡馆
0 I' |; p( v% B" ~ q7 [; T 这一晃就是6年。1930年春天一个夜晚,天已经黑了,张若名仍在宿舍里埋头读书。 3 W' V2 ? u6 _& q
突然,她听到楼下有一个微弱而清晰的声音在喊:“张若名,张若名!”她下楼去看见一个男青年,穿着一套笔挺的白色西装,头戴白色“法国盔”。那人顺手摘下黑墨镜,张若名大吃一惊,这不是周恩来吗? 2 h7 P+ o/ D5 p& h
周恩来小声说他的行动十分秘密,二人悄悄离开中法大学,向附近的村镇走了一段路,然后进了一家小咖啡馆。
5 x; ^& J9 W; b/ R1 ]# M 周恩来告诉她,自己去莫斯科参加会议,途经里昂、马赛从海路回中国途中专程来见她的。并告诉她已于1925年和邓颖超在广州结婚,小超向若名姐问好。
2 ?! R$ K! S7 t5 L/ y* R" r/ ~ 周恩来最后他深情地对张若名说:“这次分手,不知什么时候能再相见,也许个人牺牲了,看不到革命胜利,但即便如此也在所不惜。” 0 r+ r( k" v& H, t% j# s
张若名望着这位自己唯一钦佩、爱慕的恋人,听了这些话,泪眼迷朦、不能自己! 1 f: ^: f! z( Z, O% @* ^" J1 Z6 N
人面桃花,不是当年了!
9 m* ]0 U2 {. V$ N0 C% A% L 25年后周恩来向侄女解释自己的感情:“你知道世上男人与女人的关系,除了恋人,还有友情,不能当妻子,却能继续成为朋友嘛!?就说张若名,我们在天津是一块坐过半年牢的,我了解她的人品。她自己放弃对革命的追求,但不等于她就一定站在敌人一边,出卖我们。我们还可以是朋友嘛。”
0 ]& \; r4 t+ P4 E 1930年春,杨堃与家中的妻子离婚。杨堃的坦诚和衷情深深打动了张若名,她终于决定与杨堃结婚。
$ f+ r4 k( f0 ? 蜜月度假返回里昂后,张若名便专心投入博士论文《纪德的态度》最后的写作。 2 j: U. L$ I% \- }3 e
张若名以优异成绩取得了文科博士学位。当时与她先后去法国勤工俭学的女学生约有40余人,而能够获取博士学位的唯有她一位。她成为中国第一个留法女博士。
; k1 x" }7 k4 P G8 C: b# Z( L周恩来和邓颖超结婚20周年 昆明最后一次握手 ( s# E- H1 ^; Q x% x" o3 j
1931年元旦刚过,杨堃张若名夫妇便回到了古都北平。 0 G4 K' M) y+ s0 m' f& c
1948年春,受到了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先生的邀请,杨堃、张若名举家南迁,搬进了云南大学条件最好的教授住宅小楼,担任中文系的教授,讲授文艺理论和世界文学史。 " W" `$ ~/ O4 }! P' s. P: [
昆明解放后,张若名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并于1950年开始,重新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9 M8 ^8 M# q' {) x. `3 h' f( y4 F& f 1955年春,对于杨堃和张若名夫妇来说,显得格外温馨暖人。他们与30多年前曾一起留法共勤工俭学的战友,今日的国家总理周恩来、外长陈毅有过一次愉快的会面。 9 t. \/ w; r! E) j5 \$ {7 w
谈话持续了5个小时,此后大家又一同共进午餐。
' V7 W+ Q; v/ @5 \; D/ Q 这是周恩来张若名的最后一次见面。 6 X4 t! n4 K' U2 U& u
回到北京后,邓颖超问了许多张若名的情形,周恩来一一详答,两人对若名的命运不胜欹嘘。
% L4 @! L5 j/ R0 Z- l+ s 1958年6月18日上午,系里开反右批判会,要她承认诸多罪名。张若名倍感羞辱,当得知下午批判还要继续“加温”时,她选择了投水自尽。 8 n, P2 s4 y0 q6 k- e' Q
当时杨堃正在北京参加一个学术讨论会议,会没开完,就接到云南大学拍来的一份电报,说张若名病重,速赶回。当杨堃急匆匆返回云大,见到的只有张若名的骨灰盒。 : b$ [' L& B% y! V9 F
一对相濡以沫28载的夫妻就这样生离死别了。
, }& ~9 E4 V# R1 I+ _ 尾声 V: v |8 b3 i
当周恩来了解到张若名的屈死时,他愤怒了。
9 O- ]- q% g+ J% Q4 A. E2 Z 在周恩来邓颖超的过问下,中共云大党委才对张若名的错误批判进行了甄别,向家属赔礼道歉。 8 D# h" h5 z9 z4 e* z2 V, Q* V
1966年,“十年浩劫”开始,杨堃挨斗、挨打,几乎丧生。家被抄4次,直到1978年,经胡耀邦亲自批准,杨堃才调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学室任研究员。
6 n1 O6 N$ \0 p+ {3 ]1 N( y2 d) r8 k0 b4 i [( |9 u3 A- Q
y( h& d3 ]5 Y: x2 X( S6 G4 ~: X H
0 K. c( ?3 H, B5 w, g- G3 \# A/ A8 _. F# @* y6 x
3 ?& Z4 ?' y/ G5 L/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