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864
- 斋米
-
- 斋豆
-
- 回帖
- 0
- 积分
- 62579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3-2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i. ]6 ^: e$ l5 ~+ l 我国科学家首次荣获拉斯克奖
9 _4 t2 v7 {- \6 T 屠呦呦为研制抗疟疾药贡献突出 该药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 V' z$ r1 E; [- w
本报讯 (记者商西)2011年度“拉斯克奖”颁奖典礼北京时间昨天凌晨在美国纽约隆重举行。拉斯克基金会将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81岁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其在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中的贡献。这是“拉斯克奖”设立65年来首次颁予中国科学家,也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 Y( g" S! P5 g/ e/ E1 |
3 ?9 U5 P. G( I. \& L
挽救数百万生命
; \/ @( }5 j* S( h0 R& L& z# X! \+ ]% J- Z
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教授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世纪,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L3 q3 e# h" g: w2 I
r& z4 v4 Q4 c. A$ m1 S: }6 b “在人类的药物史上,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在讲述青蒿素发现的意义时说。夏皮罗表示,青蒿素这一高效抗疟疾药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屠教授的工作为世界提供了过去半个世纪里最重要的药物干预方案。
/ `/ R( F3 C: w" W& i' m# S
0 Z) _- ^ B' W 灵感来源于中医
8 K) e; t! d) k& v8 [+ t
$ b' B; _( j) H7 c/ z, a “在人类征服疾病的努力中,青蒿素的发现只是一小步。”屠呦呦昨天在获奖感言中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在研发的最关键时刻,是中医古代文献给予她灵感和启示,提醒生命科学工作者不要忘记中医药这座传统宝库。
( M, c1 a4 C2 k. v$ v3 w, X& J& F. \: m/ T9 B
“我想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屠呦呦还特别感谢在此项研究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同事们。她表示,这个项目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7 s/ _, q- h2 n. P2 @$ E4 c9 [# g/ p" T }. I2 f
据了解,拉斯克奖由“现代广告之父”美国广告经理人拉斯克于1946年创立,以表彰在医学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在世科学家、医学研究者和公共服务人员或机构。自创立以来,共有300多位科学家获奖,其中80位最后获诺贝尔奖。拉斯克奖素有“美国诺贝尔奖”之称。' [- e/ h @* b6 F* R) }7 S; u4 P. G
8 ~/ {: y- G8 i( F
青蒿素研发时间表% H9 {8 ?% H; \# L/ O$ v- e" Z
0 Q3 t( \: U& A( H$ K( R% L
上世纪60年代初,疟疾再次肆疟,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新药。
; G/ q4 c$ F- j# h
$ u4 s2 ~- n8 a& X: t1 a0 v1 L 1967年 中国启动研发抗疟新药的大项目“523项目”,500名科研人员组成了研发大军。* b6 W& E5 G r3 x
2 X v! V% L+ t+ `8 E 1969年 39岁的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的身份加入“523项目”。% f+ ?, R% `8 Q n
$ |! g) R$ Q& q% z* V5 t 1971年 经过反复筛选、试验,屠呦呦领导的研究小组将目光锁定青蒿(一种菊科草本植物)。经过190多次失败后,用乙醚制取的191号样品获得成功。
) p( ? ]; b0 n1 }) K( b+ v; \7 E; I5 d4 t$ B* b# ]+ z
1972年 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523项目”工作会议上报告了实验结果。1 W3 y' x/ M* M6 _
5 f' w: c" M6 ]" q 1973年 北京中药研究所拿到青蒿素的结晶。青蒿结晶的抗疟功效在其他地区得到证实。“523项目”办公室将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作为新药进行研发。
3 z2 P# v+ l q6 [& q% p$ `2 G' S0 y1 v& d+ U
1984年 科学家们实现青蒿素的人工合成。9 w2 F$ }& i4 v! A) f$ r) f
( {3 l9 K2 N+ p$ b! f 2004年 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从此青蒿素作为“中国神药”在世界各地显示奇效。统计显示,青蒿素复方药物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
8 }+ X7 @# Q& n
a" Z# A5 Q1 {, {' x 获奖之争2 X! m. `, d. }+ k! B8 ^
$ W' Z4 [1 X! k; p “功劳归于一人不公平”
; K. l1 u/ O# {0 U, \- H; E" {# V1 O
关于青蒿素研究的争议,已持续多年。屠呦呦获奖的消息传出后,业内也不乏异议。
& W( f6 s* D2 c$ i2 {" b2 B# P6 R& L6 C- `! g% c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者”称,关于青蒿素研究的争议已有30年,早期甚至“状告”至国家科委(现科技部)奖励办。其认为,“屠呦呦既不是最先发现青蒿提取物抗疟作用的人,也不是首先分离到抗疟有效单体的人,这些研究成果也不是在她指导下取得的,将功劳全归给她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与历史事实不符”。
8 f3 D1 U5 T4 ]- v, [ a2 E5 J7 R3 P0 r: U' X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李英,1967年就参加“523项目”,并在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中作出关键贡献。她透露,这一发明此前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并获香港、泰国等奖项,“但都是颁给集体”。
8 @5 N4 [ R8 J4 Z4 J( @ P& Q& V- u# l
“泰国的奖,屠呦呦也以个人名义申报了,但在评审时还是给了集体,可能美国特别强调个人的作用,所以给了个人。”李英认为,屠呦呦用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证明了青蒿的有效,是重要贡献,但屠呦呦对其他发明环节很难出力。
m) j# y! `! M8 o2 B9 A* J1 ^/ Y( {, j( ]' g
对于屠呦呦获奖引发争议的问题,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表示,经查证原始资料,尤其是军事科学院此前保密的材料,最后确定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中的关键作用,所取得的成绩无可争议。, Q Y) g. h [ O+ o
5 w, V# a( i" a$ k* Y6 [0 h
饶毅同时也提出,如果屠呦呦获国内广泛认可、甚至世界肯定,大家不要简单地英雄崇拜,更不应否认其他人的工作,在这背后,还有一群“无名英雄”。 k/ d7 z& ?" `; b7 O
# m: @3 V2 T$ q0 _3 W! D1 r
争议就是一个三无教授居然可以获奖
( a, _! t3 H8 f' `; 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