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864
- 斋米
-
- 斋豆
-
- 回帖
- 0
- 积分
- 62579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3-2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2011年,离抗战爆发已有74年之久。在遥远的74年前,曾有一群腰板挺直的少年,投身军队,穿州过府保卫河山。他们有的埋尸遥远的缅甸,有的带着终身伤病流落异乡。如今,这些散落在各地的老兵们均已年近90,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故事。路不远,莫要惊。可是,属于他们的时间还有多少?属于他们的荣光可有机会看到?
) I! E) _* ]( e+ m* f) t: l 2011年11月16日下午,一则抗战老兵魏晓清中风入院急需救助的微博在短短几小时内转发率达到5000多次,新周刊创办人孙冕、明星陈坤、柯蓝、李泉、韩红等呼吁志愿者立即前往魏爷爷所在医院1万州三峡中心医院ICU了解情况,便于迅速展开救助计划。看到微博之后,记者立即与一直致力于调查抗战老兵生存现状、为生活困难抗战老兵募集资金、实施救助的关爱抗战老兵网联系。与该网站重庆志愿者团队主要负责人重庆熊姐简单沟通后,16日下午5点,记者一行三人从主城出发,前往万州。
# I Y: W2 d9 L+ ^) e* \ 从主城区渝报编辑部去往万州三峡中心医院五桥百安分院,在百度地图上一共281公里,车程4小时59分。出发时主城已是暮色四合,一小时后高速公路慢慢升起白雾,四下无人亦无声。高速公路的橘色路灯快速闪过,像一场没有结局的电影。那些被人们遗忘的抗战老兵们,当年是如何告别母亲、妻子,穿过这些茫茫白雾,唱着军歌离开家乡,走了几
; G1 F* J) r" f$ E 万里路去为国打仗;他们如何在异乡掩埋掉战友的尸首,包扎好自己的伤口,在再次开战前伏在沐血的草丛里给家人写一封不知能否收到的家书;战争结束后,他们如何四下流落,隐姓埋名变成一个普通人……
2 H6 b$ h+ F% q) v" B% w 他们都已经年届90,回首往事,可有后悔过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1 [. q6 n( a9 F4 `& x7 T9 R 你这一辈子
4 h' T! c {$ A8 L( H$ U; z 魏晓清
$ Y$ l! n6 }1 O8 R/ i! P; K 1939年考取黄埔军校五分校十七期炮兵科,1941年到第五军炮兵团机枪连,任原中国远征军第五军炮兵团高射机枪连(直属团部)少尉排长,曾参加同古、梅苗战役。 i- n/ {' }4 V" {. _0 _
1955年起在新疆劳改,13年后留农场就业至退休,短婚,无子女,居住在万州第二福利院。2011年11月13日因中风入院,目前在万州三峡中心医院五桥百安分院治疗。 # p* W( f0 r' N$ @' y3 @/ \ f
让我早点走吧
" m) U8 h7 c: P1 X# {& V 到达万州的第二天早上,我们在万州三峡都市报记者吴宏玲的带领下,一起到万州三峡中心医院五桥百安分院看望魏晓清。前一天晚上我们已经联系了医院的党办主任陈远宁,陈主任告诉我们,他们并不知道魏爷爷是抗战老兵,“他的家属都没跟我们说。”事前我通过志愿者知道一直照顾魏晓清的是他的侄外孙牟先生,而魏晓清是个非常倔强、不喜欢麻烦别人的汉子,作为普通人入院,不给任何人添麻烦,的确是他的作风。
4 ?( d/ V5 T# t" Y2 K- I: l: s 到了10楼科室,我们先向分院副院长程致和魏晓清的主治医师——内科副主任谭明灯了解爷爷的病情。谭主任告诉我们,爷爷因脑梗死造成右下半身瘫痪,而他本身还有冠心病、高血压等老人病,因为脑梗死还造成了严重的肺部感染,目前医院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控制肺部感染,否则很容易危急生命。而昨天得知魏晓清的情况之后,医院已经开始着手减免医疗费用的工作。此行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帮爷爷争取减免医疗费,得到积极的答复后,我们立即去病房看望魏晓清。
% W2 c9 C. v. H' g& @- ]# ^. K 当天魏晓清已经从ICU转入普通病房,这是一个普通的三人间,旁边住着一位老太太,另一张床暂时没有人。爷爷的侄孙牟先生值了一整夜的班,刚刚下班,一个远房亲戚给爷爷熬了粥。我走过去,喊了一声“爷爷”,他眼圈一红,浑浊的老眼渗出两行泪来。他没有子女,大概也很少听到有人叫他爷爷。听说我们从重庆来,他的泪落得更厉害了,“让我早点走吧,不要麻烦别人。我有一本书叫《国家记忆》,帮我还给XX(志愿者重庆熊熊)。 ”
' Z& ~4 J! [/ D5 h; I \ 魏家大少22年
: s. d" L9 F2 Y l+ c 眼前这个老人,仅剩6颗牙齿,双眼在一个月前做过白内障手术,效果甚微,几近失明。入院前,他住在老人院,房间里有单独的卫生间,却没有热水,如果要洗澡,就得去楼上的公用澡堂。在2010年10月底关爱抗战老兵网重庆志愿者找到他之前,只有侄孙牟先生常来看望他。他房间的窗外是滚滚长江,孤独的时候,他常对着一江怒水发呆。72年前,他可曾料想到自己如今的命运? ; |& v' e0 a' B0 o3 x' ?
1917年六月初九,魏晓清出生在万州一个大户人家。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丁,他一直被家人宠爱。在万州一中读完初中之后,家人便安排他去南京读高级中学。读书对魏晓清来说似乎太简单了,中学毕业之后,他考取了上海复旦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魏晓清随学校一起内迁。与同学们一起逃亡时,他和几个男生落了单,几经周折到达遵义。那时学校已经迁往重庆,“兵荒马乱,都是日本人害的!”1939年,恰逢黄埔军校在遵义招生,魏晓清当即投考黄埔,毕业后便开始了戎马生涯。
) `4 H& f+ k. v A4 q/ S; j 国家要你做事 # Z$ S" W/ L2 t0 f/ Z7 W% J1 k
1941年,魏晓清从黄埔军校毕业,编入杜聿明的第五军炮兵团机枪连。当年年底,便随戴安澜开进缅甸。“我那时是排长,当时第五军只有一个炮兵团,我们连长叫王银润,浙江人,黄埔13期。同古战役时,我们和鬼子的距离很近,只有几百公尺。同古胜利后,我们还协助英军,推进到了梅苗。后来撤退时,我们炮兵是先头部队,由腊戍、遮晃、畹町退回来。其实,当时和日本人打仗并没有死多少人,很多战友都是饿死、喝水被毒死的。退到畹町之后,日本人还在追我们。在芒市,日本人一直追我们追到怒江边的惠通桥。我们刚过了惠通桥,桥就被炸了。五团的汽车兵团还没来得及过桥,我们就在对岸看着他们活生生全被炸死了。”
5 `" e& l; q" K k& X" n6 q+ q 很多人都知道远征军的惨烈,九死一生退回昆明后,魏晓清想到中央陆军大学读书,长官的回答是:“国家要你做事,你要请求入学。尔等军官学校学生,多也不多,少也不少。 ”70年后他仍清楚地记得长官的这句话,这句话改写了他的一生。 # M9 z4 t6 B/ ?$ U7 l3 p, q2 ^
无子送终,何其悲哉 # |* g* n1 i( d' p h# l
没能继续读书,魏晓清随部队辗转回到万州。解放前夕,他所在团的团长没有起义,他便和另一个云阳老乡偷偷逃回了重庆。1954年,父亲过世了,流落在重庆的魏晓清为了尽孝,回万州吊孝,不久后被送往新疆农八师145团劳动改造。 " @+ d% p) \7 f1 V# A
“每天开荒造田,累的时候就想想小时候父亲教我背的《弟子规》,他不在了,我本该在家侍奉老母的。 ”那时魏晓清已经41岁,正是寻常人家母亲黑发染霜的时节。然后他在农场一呆就是13年,刑满释放时,母亲早已过世。“父亲过世的时候我不在,母亲过世的时候我也不在。无子送终,何其悲哉。 ”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却连父母最后一面也未能见到。他未曾料想,这也是他的命运。13年后,魏晓清刑满释放,然而心灰意冷的他并没有回到故乡,而是和大多数重刑释放人员一样,选择了留在农场工作。直到1979年退休,他方回到故乡万州,彼时,他已经六十有二。 9 ]) M- K1 V: B% [4 q
0 W7 e. {9 U; w% M# a
; Z, {6 b8 ~5 E/ m# s+ J0 H 回乡,结婚,一生颠沛流离的老人仍未获得好运。仅结婚两年,妻子便离他而去,并未给他留得一男半女。从此以后,他又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
1 a* R' r* `3 H 魏晓清,今年94岁,一生中仅有24年拥有至亲。“他太孤独了”,外侄孙牟先生替他擦去眼角几滴浑浊的老泪,在场所有人的眼泪都落了下来。
1 |$ Q+ i' j* [7 s: m 采访过程中,万州三峡中心医院党办主任陈远宁一直与出差在外的院长李庆平联系,李庆平院长在忙碌的会议中决定,免除魏晓清的全部自费费用(除医报可报销金额外),三峡中心医院还专门为魏晓清设立了特护病房,配置专家班子,并配置专业营养师。而我们通过微博征集,当天即为魏爷爷募集了2000元。 2 N1 e3 Q) z( b5 |) A l- K
魏晓清的心愿
2 I8 ~: ~5 Z; F0 g1 Y1 m! H4 M 不要麻烦别人;
S: s" [1 L* ~* P4 @ 不要扔掉我的拐杖(黄埔同学会赠)。 * M; u& e% P7 ]
山河壮丽,不值一提
4 U/ C! {1 h! o6 }9 _, I 罗泳毫 1 M/ X5 E9 [' O. K5 {
1938年考取黄埔军校七分校17期十中队骑炮大队,1942年在马占山的西北骑兵部队当骑兵,后任万州防控司令部上尉参谋,1947年参加知识青年军,曾以教官身份前往台湾训练带兵,解放前回乡务农,有一子一女,目前居住在万州汇源老人院。 4 w' K0 | p2 ]( [ R
能带我去看看老魏吗
" ` V9 _& e$ p7 z8 B* g 看望完魏晓清之后,我们前往万州汇源老人院看望90岁的黄埔生罗泳毫。到达老人院的时候,罗泳毫正在吃午饭,他的午餐是白饭一碗,萝卜炖肉一碗。看到我们,他兴奋得饭都不想吃了,直拉着我们的手去他的房间坐坐。“哎哟,有点乱,来来来,你们随便坐。” 3 M# E7 Q+ [5 X, l7 u6 e) F
罗泳毫的手很有力,走路走得比我还快,完全不像90岁的老人。“我最喜欢和年轻女孩聊天了,女孩比男孩亲切。我看报纸上说,现在女孩找工作都比男孩好找,时代是不同了呢。 ”罗爷爷的墙上有一块白板,是重庆的志愿者送给他的,因为他耳朵不灵了,有事可以写字。他在白板上写的是孙中山的几句话,“字写得不好,你们不要见笑。”坐了不到10分钟,他突然问我们:“你们能带我去看看老魏吗?”
f: Q* K2 r9 D0 M6 a4 k# d 原来3天前他已经从志愿者那里得知魏晓清中风的消息,我们急忙驱车带他去医院看望魏晓清。出了电梯,他一马当先走在前面,看到魏晓清躺在病床上,罗泳毫的眼泪“啪嗒啪嗒”直掉。“老魏呀,我特地来看看你,你不是说要搬到我那边跟我一起住吗?我那边好啊,人多,热闹。新修了个街心花园,漂亮得很。”魏晓清眼睛也红了,轻声说:“你来啦,你再晚点来就看不到我了。”
* P) u. Y- g3 S) D5 j 其实罗泳毫的听力已经很不好,我们必须很大声说话他才听得见。这两个90多岁的老人,一个躺在病床上,一个站在病床边,各自说着各自的话。罗泳毫说:“这不是皮外伤,皮外伤自己擦点药就好了,你要听医生的话,我还等你来跟我作伴呢。”魏晓清一直回答:“老罗啊,我病危啦,我病危啦。”
{$ p2 c0 h, c% S 这两个垂暮的孤独老人,曾是那样意气风发地离开家,和十万川军少年一样,走了一万里路,誓要拯救万民于水火,杀光侵略我们的日本兵。如今他们这样的在医院见面,不知是否还能再会。他妈的,老子要去当兵
" Y: V! m. Y9 t 从医院出来,我们送罗泳毫回老人院。一路上他都很沉默,直到回到房间坐了一会,他才恢复了爱说爱笑的活泼样。他是在1938年从万州考入黄埔军校的,当年是万州出了名的坏孩子。“我身体好,见不得别人欺凌弱小,有人被欺负了,我就要去帮他的忙,帮他打架。那时候我又喜欢打球,全身晒得黑黑的,打球流的汗水都不在皮肤上粘,全都滴溜溜地滚到地上去了。万州全县城的人都认识我,知道我打架厉害,都叫我‘黑蛮子’。”
4 l" B7 u: R5 ^8 z1 ? D “黑蛮子”的家也不是普通人家,1937年,他考取了南京的法学院,因为抗战爆发,没能去上学。第二年,听说黄埔军校招生,他立刻去报了名。“他妈的,国家都遭小日本打了,当法官有个屁用,老子要去当兵。”当年黄埔招生特别严格,要经过体能、文化等好几场考试,一起考试的十几个同学中,只有他考取了。那年,他只有17岁。
/ a$ L7 X8 t: M! H- J4 J# Q/ { 听说他报考了黄埔军校,一家人都急了。早已定亲的他特别讨丈母娘的喜欢,丈母娘听说他投军了,急忙从乡下跑来,哭着要他保证一定不离开万州。“丈母娘对我特别好,我看她哭成那样,只好说不去读黄埔了。”可是英雄少年的心哪里留得住,前脚送走丈母娘,后脚他就趁着夜色背着行李翻墙离开家远赴西安。 * e3 A- r# q- C4 Y8 ?: Q( T2 f& X
我想妈妈了
9 C7 Q+ w, M$ J- f* i, ^2 K2 k 在西安读了4年军校之后,罗泳毫分到马占山的西北骑兵部队当骑兵,在绥远一带与日本小股骚扰势力作战。1943年冬天,为了拦截日军的补给部队,他所在的骑兵部队派出50人在山里伏击日军,想不到遭遇了400人的大部队。“对方也是骑兵,我们1对8,打得很惨,等到有支援部队来的时候,我们50人只剩下6个人了。”那是他第一次直接面对死亡,打退日本兵之后,他和战友们用白雪掩埋了死难战友的尸首,“很多人的脑袋都被砍下来了,我们只能胡乱把头和身体堆在一起。” ' E0 R! ^9 r9 f$ d/ P7 B5 H
那次战役之后,离家多年的罗泳毫第一次提笔给家里写信,“我不知道家里能不能收到,可是我太想妈妈了。”7个多月之后,他居然收到了回信,信是妹妹写来的。信里说,因为一直没有他的消息,母亲在他走后的一个月后,头发全白了。而等了他5年的未婚妻,不知他的生死,也已改嫁他人。“哎,我想起来就觉得对不起我妈妈,我好想她。我也想我妹妹,她住在童家桥,我这几天高血压犯了,等我病好了,我就去重庆看她。不过我就是怕重庆变化太大,我找不到路了。”我们问罗爷爷他打算怎么去重庆,他说,“坐汽车呀,方便得很,到了重庆车站我再问人家,再坐去童家桥的公交车就行了!” & [5 L) O$ d+ S4 q i
临走时,我们拿出当天在微博上募集的1500元给罗泳毫,他推辞了半天才勉强收下。“你看我都没有什么可以送给你们的,我真没用了。”他一定要送我们到路边,从老人院到路边是一段很陡的石梯,我数了数,一共有56级。罗泳毫每天都要从石阶上走下来,到街心花园去散步,看一看街上的年轻人。
: W* m+ `2 I# @5 _ x3 F. {; Q* i _& d6 m) r
罗泳毫的心愿
4 Z( @" F" C4 c1 c" T: ~* | 开年了订一份大字版的《参考消息》;
, \) {( H. @/ E6 ]5 \$ _ 病好了去童家桥看妹妹,有两年没和妹妹见面了; . O5 l" i5 X% K
有个好一点的助听器。7 w. e8 e- W6 p
憋了几十年,好多故事都忘了
* ^) A" v; x6 P& a- [; j7 F
$ w% O- w7 ?' \0 b6 f& N 叶思明 4 D* v- j% r7 I1 _. p
1937年夏天,叶思明被抓丁补充至第20军134师401团。八年抗战中,先后参与淞沪会战、安庆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和独山战役。从士兵、机枪手、司务长,最后升至401团3营8连连长。1950年1月被遣送回重庆,落户南岸务农。这几年老爷子拿到了社保,今年的社保每月有760元,老爷子很满足:“够了,够了”。 9 e5 ]7 o4 X7 b Z& |9 B+ X& |
5次中弹,把肠子塞进去接着打 3 z, d9 u+ @! [. u. F
叶思明老家就在磁器口。16岁的叶思明晚上闲不住,爱跑到街上溜达,1937年那个夏天,叶思明被晚上抓壮丁的士兵逮住,一船就坐到了安徽,此后8年,开始了他的抗战。打仗的兵每天有8两米吃,但没有油水,肚子一直处于饥饿状态,但一遇到打仗才能勉强吃饱,因为有老百姓送饭,8年来,叶思明随部队辗转湖南、湖北、江西、广西、贵州等地,参加了淞沪会战、3次长沙会战、安庆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和独山战役等,从士兵、机枪手、司务长,最后升至401团3营8连连长。负伤5次,至今右肩、右腹、左肋、左腹、左背仍留有5处枪伤疤痕。 # W- v# V; A: I4 f/ @& D- H5 ^
70多年过去了,叶思明的伤口早已愈合,但留下的伤疤却依然触目惊心,5个弹孔穿过他的肉体,留下深深的印记,有一个在左背的伤口,子弹从左肋打进,左背打出来,那时候打仗正激烈,根本察觉不到疼痛,突然发现后背不对劲,一看才晓得左腹的伤口流出了七八厘米的肠子,“我看了看,把肠子塞进去,又开始打”。老人耳朵有些背,但提到这些回忆老人讲得手舞足蹈。 8 y* T8 R' @' u6 a+ R
实际上,老人并不愿意把这些伤疤展示于人,在他女儿的一再要求下,老人才勉强撩开衣服,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可怕的伤疤。“有一次战役,我是机枪手,机关枪打累了,我正换手的时候,一颗子弹擦过我的右肩,我才晓得后怕,要不是换手,这颗子弹打中的就是我的脖子……”8年里,老人参加了上百场战斗,辗转在中国的中部地区,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一年四季都穿草鞋,天冷的时候,就把旧衣服拆下来打鞋子,也不晓得到底要打到什么时候,只要碰上日本兵就开打…… 3 _+ \/ I8 ?; a. m" A1 {
我不是“坏人” ( l% U3 F/ i4 G/ L
叶思明所在的20军军长是杨森,这是一支川军部队,据史料记载,这支部队在淞沪会战爆发后(1937年8月13日),首批奔赴华东。10月上旬,20军抵达上海近郊的昆山。134师804团2营5连文书蒋永遥回忆,在昆山休整的3天中,每个官兵都写好了遗书。20军的单兵装备,大多仅有粗布单衣2件、绑腿1双、草鞋2双、斗笠1顶。80%使用川造土枪,每个师仅有机枪和迫击炮10多门,在淞沪会战中,从未面对过现代化大兵团作战的20军将士,阵亡率超过60%!
2 Z& u1 L- }4 c- h9 h* p “以前日本人都打到贵州来了,都是我们在顶着,不然都打进重庆了!”打开了话匣子的叶思明渐渐兴奋起来。冲锋的时候跟日本人拼刺刀,中国人吃得太差,加上根本没有进行正规的军事训练就被拉上战场,16岁还是个孩子的叶思明完全是以一种本能在对抗强壮的日本兵。 ) Z6 T/ M: K; E: V/ A# D0 K
8年抗战,叶思明记不清到底参加过多少次战斗,抗战胜利后,叶思明随部队辗转,直到1950年1月,20军大部在四川北部起义,叶思明随134师师长肖传伦脱离,兵败松潘牟尼沟后被俘,遣送回重庆。 , i4 N9 Z h, v9 v
叶思明落户在南坪镇,分了4分地,从此做起了农民。由于这段经历,叶思明成了大队里的“暗管分子”,队里干苦力,就是这些“分子”去下苦力,那时候最苦的挖藕就成了叶思明等人的活。在那个讲究家庭成分的年代,叶思明一家成了被唾弃的对象:别人骂还不敢还嘴,连儿子去外地上大学,老两口也不能去看望,上面一句“你想哈你是啥子身份”让老两口再也不敢提起此事——因为“暗管分子”不能随便离开这里。 & N: l4 R7 n5 R/ s6 n% T6 @ G
但今天谈起这些,老人并没有什么抱怨,他甚至庆幸自己被划为“暗管分子”,因为“只是有人监视,不用每天跟着你,比其他人好些”。
$ R x( L ^! c8 L: m3 T3 a 20多年前才开口讲这段经历
/ Q" t) |3 g- u& A 老人从不抱怨生活,上世纪90年代中期,农转非开始,地和房子收了,老人每月只有8元钱的补助,老人总是说:“生活上过得走,总比原来好。” 2 p5 d- y8 w% ?5 U" b6 [0 A
他喜欢看书,最爱看武侠、打仗和捉特务的书,曾经有一本叫《古今传奇》的月刊杂志陪伴了老人多年,那时候这本杂志只能在解放碑买到,每月到发售的时候,老人就跑到解放碑书店去守着,这也成为老人生活的一件乐趣。大概是当兵时保持的习惯,老人从不睡懒觉,也不午睡,早上7点半起床,去外面溜达一圈,到10点回来吃饭,看书;午饭后去楼下茶馆打一下午麻将,晚饭后再去遛弯,晚上10点准时上床睡觉。
U2 z1 l& E8 W h3 B 20多年前,老人开始跟小外孙讲述这段历史,家里人才懂得老人这么多年来的经历,才明白老人多年的沉默,女儿还记得父亲曾经有一叠照片,上面是父亲身穿军装的飒爽英姿,但在那个年代,老人只能默默把它烧掉。
R+ Q6 @2 h& |3 H+ S! O3 x; { 现在年纪大了,但老人身子骨还很硬朗,很多抗战的经历渐渐在老人的脑海里消失,他对很多细节已经记不清了。如今,他和女儿女婿外孙女外孙女婿曾外孙女住在当年农转非的还建房里,房子不算大,客厅的一角堆满了杂物,显得有些破败。房子在7楼,老人每天爬楼梯,身形矫健,看不出已经是90岁高龄。 & Y3 w2 c1 g z4 u8 h G! r( y! H
老人吃了很多苦,但他不抱怨,总是说“比原来好”。这个曾经打了8年抗战的老兵,用他的坚韧和淡然对抗世事纷扰,问起老人还有什么困难,老人摆摆手,说:“现在很好。” 叶思明的愿望
6 ^3 l5 V( W, | 承认我打过日本人,我不是坏人; / w+ A- W( f C
承认我曾经对国家作过贡献; 6 u* u2 d+ l, P( z' T$ ^
政府能发一个奖章。
: n% A& Z/ }& j( u8 H/ s; Z5 A 只想有个家
+ }: S0 ^" R& [: P/ r& Y: f& l% e 唐清荣
. ^) b- Q( u8 u4 p 1943年,唐清荣在泸州报名参军,加入陆军新编第30师,编入88团3营2连5班任班长。随后飞往印度整训。1944年5月~8月,参与缅北反攻中的密支那战役,参与7次战役。1945年脱离部队回乡,在天府矿务局的三汇三矿工作直至退休。现家中房屋垮塌,老无所居。 : M9 K" k1 x8 ]2 [, H9 \* `
加入中国远征军
# L0 q. N; Q4 S; ]* a 老人记忆力很好,他所在部队的长官从军长到排长都记得清清楚楚,这是国民党著名将领孙立人的部队。1943年,从合川老家流浪到泸州的唐清荣听说“去印度的抗日远征军在招兵,而且当兵能吃饱饭”,于是年仅14岁的唐清荣决定去参军。“选拔很严格,中国人考完,美国人考,之后英国人还要考。检查我们的眼睛(视力)、身体(身高体重)和下身(有无痔疮) ”。选拔合格后,唐清荣被编入陆军新编第30师88团3营2连5班。十多岁的唐清荣精力充沛,有点小“千翻儿 ”,一到部队就被任命为班长。部队从泸州蓝田坝出发,每天行军60里,一个月后抵达云南沾益。飞了一个半小时,唐清荣看见了喜马拉雅山。唐清荣还记得“我们有皮带扣住自己,倒是不觉得很颠簸。反正上升的时候,人往后仰。侧飞的时候,往两边倾斜。 ”两个半小时后,飞机降落在印度。他们坐了3天3夜的美国大卡车,再换乘7天7夜的轮船,又坐了7天7夜汽车,到达蓝姆迦,在这里休息一个月,唐清荣领到了衬衣、内裤、汗衣、外套、毛衣各2件,分在了88团3营8连2排5班。唐清荣所在的排是特务排,专门搞侦察、突袭、敌后渗透和破坏。
* P# j; b+ p! z: l" C 然后他们又坐上了军舰,在“九卡”下船,开始进行新兵训练。“说的训练6个月,结果训练了3个月就上了战场”。
1 A8 o7 _- q) j! x+ N1 m0 _ 库芒山再往北,就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的伤心地——野人山。作为88团3营的士兵,第一次出国远征的唐清荣并不知道,他和战友们今后将成为K纵队主力。 0 o/ j# S! g4 ^& p7 h' ^( o; B4 Y
一个人干掉7个日本兵 , Z h9 m0 H, q9 f6 r2 g" ?
老人记忆好的时候,把战役的每个细节记得清清楚楚,说到每场战役的悲惨处,老人数度哽咽。史载:5月25日,新30师88、89团,向西郊射击场夹击。27日,美军2个营加入88团左翼。战斗打得很激烈,唐清荣很自豪他的拼刺技术和夜袭摸哨的技巧:“我们每个兵,都配发了十字镐和圆锹,挖的交通壕都是弯弯曲曲,齐胸深的。 ”有一回夜袭摸哨,从交通壕里爬过去接近。“我们过去先杀哨兵,一般都是双哨。 ”唐清荣这次被发现了,一个人拼了7个日本兵,唐清荣说得起劲:“刺刀要三刀要毙命!先刺喉咙,再刺胸部,最后是腹部。 ”突击、冲锋、肉搏、夜袭、渗透,一直持续到了6月3日, 50师150团、14师42团突破了城南防线。唐清荣所在的新30师88团,也沿铁路线左侧,推进至城东北的铁道拐角。1944年7月7日,驻印军副总指挥郑洞国发起总攻。“那还死得不惨哦?我们(新30师88团)第8连出发前,满员编制是115个人,最后只剩了17个人……”说到这里,老人再次哽咽了…… $ |4 d7 o) j. ]8 W2 j
发起总攻是孙立人下的命令,说该怎么打就怎么打!日本人的山炮,一响就是5发覆盖。前后左中右,弹着点像一朵梅花。一次打过来,覆盖一大片。厉害得很,飞在天上嗡嗡响,像飞机轰炸一样。“我们从孟关出发,最后只剩17个,死得太惨了。 ”7次大战役,这支部队硬是没打过一次败仗。 : k: u; \9 Z8 P( Z4 \
唐清荣回忆:当时战火纷飞,直到攻克密支那之后,才将这些战友们的遗骸安葬于密支那城郊的中国烈士陵园。 3 C5 Z3 c/ N4 L2 F1 Y
想要有个家
, ]7 C8 J# B# O* E% q y 天气很好,难得的冬日暖阳,但86岁的唐清荣依旧躺在床上,一个月前,他做了直肠癌手术,手术比较成功,但老人一直快乐不起来,因为他的家快没了。 2 Q4 E: v& c0 V# V* B. C: Y* h% L
十几年前,老人在合川云门镇凤鸣村住了五十多年的房子坍塌后,老人就一直辗转在各个子女家里,甚至还在镇上租房住了几年,两年半前,大女婿的一个好友把自家的一栋房子借给了老人居住,几天前,房东因为儿子结婚,决定要收回房子,老人为此犯了愁。 - v+ H8 M, X! I$ Z5 U) p2 C
当年那个部队里总是上窜下跳的调皮娃已经满脸皱纹,瑟缩地躺在简陋的床上。在缅北反攻的密支那战役中,唐清荣腹部中枪;在南坎战役中,他的左小腿、左大腿根部、右大腿根部3处被刺成重伤。老人脾气倔,从来没有哼过一声。但现在,老人却为他的家黯然泪下。 & N# x$ _5 u8 q
抗战胜利后,唐清荣在医院治疗半年多出院后,因无法联系到部队,又想念家乡,就脱离部队回到了家乡合川。他进入了天府矿务局的三汇三矿工作,在文革中被抄家、开除工作。
+ L. X2 _, j9 h& _; Q. p& B6 n 1979年老人获得平凡,现在每月有1700元的退休金,天府矿务局对老人很照顾,这次直肠癌手术,矿务局就出了一部分钱。 " K: a1 ~/ h( `# T
唐清荣已经很久没有吃过什么东西了,每天仅靠一包牛奶度日,五女儿说,房子是老人的心病。
+ p# u* J6 C& }: m# D' W 去年志愿者送来了奖章,老人以为是政府送的,乐呵呵地把奖章挂
$ U' S8 o/ i$ S% _8 k) z 在自己最得意的一件军大衣上,挂起来,平时舍不得穿。 : w) X8 E: D, B9 j1 O! [% u
3 y+ v% c; ~7 V# G Y+ e老人说,他年纪大了,只想有个家……
+ e: K0 M- C0 c9 g% n; J, { 唐清荣的愿望
y& k' t% R, X h8 a& C 在家乡合川区云门镇凤鸣村12大5队有个属于自己和老伴的家。
% Z2 r, |3 n! q; _7 E+ P 重庆健在抗战老兵名录
) R" v; L7 I5 k: U- l5 L% q# L5 n 谢万德,84岁,重庆人,远征军驻印军技术兵团,现居九龙坡区。 6 t* Z" P$ Y. B* q4 I
谭鼐,87岁,乐山五通桥人,远征军驻印军汽车十团,现居渝中区。
7 r, `; i, l/ t+ f ] 徐志崧,94岁,安徽庐江人,原上海国防医学院学生、抗战军医,现居涪陵区。
+ i, I" O5 z3 U3 \ 徐德泉,85岁,成都崇州人,远征军驻印军技术兵团,现居南岸区。 4 |, n" B- H7 [/ Y) p0 n: `
陈怀礼,96岁,江津德感人,黄埔军校 16期,驻印军郑栋国部炮12团,现居江津区。
. e8 T+ c3 |/ | H7 s9 V 畅常清,88岁,马来西亚华侨,黄埔军校 18期,远征军炮兵,现居沙坪坝区。
4 F, O2 j% B0 }. s9 f 张可宗,91岁,河北人,黄埔军校 18期,原国民党第29军 28旅 684团上尉连长
) q" V# G- b9 | g' U8 H$ B! b, Y+ Z 现居沙坪坝区。
5 V1 z% o4 A/ O$ T1 }; } 李宏量,85岁,河南南召人,黄埔军校 19期,运输兵,现居沙坪坝区。
0 a; K( f) v N, T- K 何宏均 ,93岁,成都人,原国民革命军 41军 124师(文书上士),现居渝中区。 : M' \% G7 `9 x6 Q
曹廷明,97岁,山西灵丘人,原张自忠将军警卫员,现居沙坪坝区。
. }2 j5 ^: ^ \2 \$ D* N! b2 P 张蜀樵 ,91岁,重庆万州人,黄埔军校 17期,原国民党第一军少校,现居万州区。 5 }9 S5 z4 i- ] x# t9 N9 n. ?! m
李兰亭,93岁,河北赞皇人,原国民党2 9军3 8师 112旅223团二营六连机枪手,
4 y% Z! k4 p# D h/ S/ v5 Z 现居渝中区。
$ [& l# N6 H+ I3 ? 刘君秀,重庆梁平人,黄埔军校 17期,原国民党22团7连中尉,现居梁平县。
( |6 P: C$ h$ e O( F$ x 陈顺才,92岁,四川武胜人,中国远征军第 71军88师,现居武胜县礼安镇。
8 W2 N/ J; j3 ]+ G5 H, ] 胡俊才,93岁,重庆忠县人,原国民党空军驻四川梁山机场上士,现居梁平县。 " a/ m8 c' D7 M8 b# n
廖治平,89岁,大足龙水人,新一军重炮团 3营 9连 2班炮兵,现居大足龙水。
% g1 I) H5 n& D: _$ f: B 刘德详,93岁,安徽省淮北人,原国民党孙连仲部1营 3连,现居大渡口区。 ' U! F/ ]% q( Q) K& t, r
刘俊贤,90岁,重庆市璧山人,中国远征军第 66军少尉,现居璧山县。
@8 Z& o: s% q' r8 Y% c0 i) \# _ 黄镇寰 ,90岁,重庆市北碚人,新一军教导总队学生大队第 2队,现居北碚区。 : n# p' q! z! G" \
张恩泽,85岁,湖南长沙人,原国民革命军第 10军3师通信连无线电排少尉报务员 ; q+ I8 y7 }- X0 o. Q4 d$ {
,现居九龙坡。 2 ^4 J. a, |! H7 Z: z, y ~
周高福,88岁,江津高歇镇人,中国远征军新 39师 116团,现居九龙坡区。
" l9 p! Y" @8 P# _% @) Z! v0 b 林祥,88岁,安徽立煌县人黄埔军校 17期,原中国远征军第五军突击营,现居万州区。
: X" \$ X% z- V1 G$ n 赵兴汉,90岁,重庆鱼洞人,黄埔军校 17期,军校骑兵团无线电班班长,中尉,现居沙坪坝区。 ! R/ O# k' t. A: l) S3 r2 J
曹越华,93岁,四川邻水人,原中国远征军新编第 30师翻译官,中校,现居沙坪坝。' R1 q; S* W* N% W- W( @
+ e6 b! W J8 ?! ^2 T
+ D7 [+ v& N+ J+ @
. \, A/ I' O" B$ k, ^* J'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