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harpwind 于 2010-11-9 12:08 编辑 . d; l, ~8 B: _$ ?+ q. `
: Q6 e( E2 P' b( [3 W1 U" E7 M第一章第一节: B; J+ R# E, G: q
2000年7月,天气酷热难耐,窗外的知了不厌其烦地叫着,楼下的黄狗吐长了舌头躺在屋檐下。屋里的电风扇不分昼夜地摇头吹着,依然吹不散屋里人心头的燥热。高考结束了,炼狱般黑暗的日子结束了。我百般无聊、提心吊胆地呆在家里。手中那本薄薄的高考报考指南都快翻烂了。估分在540左右,对着标准答案估的,差错不会太远。分数刚过重点线,填报好了,上重点大学。填报不好,会录取到二本。手中那本报考指南,有几百所高校的名单,重点也是上百所。那些耳熟能详的名校是不敢碰的,找找那些录取分低点的学校。沿海的学校不敢报,水平差不多的学校,录取分比东北和西部等偏远地区高。那就选东北和西部吧,那里好多好学校。像哈工大,东北大学,西北大学之类。这么多学校,具体选哪一个呢,学校最好,录取的安全系数最高呢,我又犯难了。我像个精明的管家,精打细算地,想用不多的钱买到最好的商品。 全家人都在围绕着我高考填报的事打转。母亲整天毫无头绪,一窍不通地翻着高考指南。然后时不时地叫出一个学校的名字来。父亲专门去了省城,找一个在省教育厅的远房亲戚了解情况。折腾了几天,都没有什么结论。直到那天中午,父亲从外地打电话回来,“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所学校的名字。无论如何,那一时刻,年幼无知的我,和盲目无知的母亲,都如释重负了,我把西南交通大学慎重填入了高考第一志愿。 后来的一切进展得很顺利,挂号信寄到了家里,要本人带身份去邮局亲领。那天上午我兴高采烈一路小跑着去了小镇邮局,交钱,签收。窗口递出来一个宽大的牛皮纸袋,迫不急待地撕开来,一张对折长条形硬皮纸掉出来,是华丽的淡黄色,这是我喜欢的,打开一看,底层的图案是民国时期的建筑,封面上一座古色古香的校门,校门上方有“交通大学”的字样。感觉是所古老的学校,很有名校的架式,封底还有江主席的题词,内容是勇攀高峰什么。能得到国家最高领导的题词,这研究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心情是异常的高兴,感觉自己的赚到了。仿佛花了不多的钱,却买到了极佳的东西,用句今天学术的话来讲,就是做出了最优化选择。 出邮局,时而走,时而跑,一边四处张望周围的人群。多么希望能遇见个熟人,然后直接把通知书递过去,若有其事地炫耀一番。或者故意扬起手中的纸袋,让那熟人看到,然后等着别人问过来“拿的什么啊”,然后我故意装作若无其事,平静如水地说,没什么,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已。然后在别人诧异惊羡的眼神中一阵窃喜。可惜走了一段路,还是没遇到什么熟人。经过表哥的摩托车铺,表哥正在修理轮胎。我走了进去坐着,等到他忙完了,我扬了扬纸袋:“录取通知书”,然后把里面的纸张一件一件抽出来,有些我刚才还没来得及细看。表也陪我一起翻看,他的情绪却没有我这么激昂,毕竟不是他上大学。“读大学好啊,读大学好找工作。以前我在沿海工厂打工时,老板经常出去招些大学生来做管理岗位。”表哥说这些话时,语气和表情都很平淡,但听得我心头热乎乎的。 随后我手舞足蹈地跑回了家,通知书一打开,家里立刻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母亲开始计划筹办宴席,在哪里办,要请哪些人。 熟识的邻居也热闹地前来祝贺,鞭炮和红包,其实这些多数是回礼,母亲从前也送出去不少红包。 来的人不勉要寒暄几句: “恭喜啊,孩子成才了。我家小孩要有这出息就好了。” “哪里哪里,你们家孩子也很不错的。” “考上了什么学校呢,” “西南交大” “西南交大,是重点大学吧。在哪里呢,我倒是听过上海交大,上海交大出了个江泽民。” “是重点大学,在四川成都。” “成都哦,那地方好远哦。” “远怕什么,年轻人就是要出去闯一闯。到时报名时我们还是要去送的。” “这样啊,那一路顺风啊。” 一传十,十传百,母亲单位上下很快传遍了此事。母亲逢人笑逐颜开,我也开始装得一副一本正经,气宇轩扬,模范标兵的样子。不再长时间地坐在沙发里看那些肥皂剧,动不动就翻出书来,看一些从前不懂的数学竞赛题,以及一些正统文学作品来看。还把所有的高考复习资料故作慷慨地送给一个并不熟识的小孩,被精打细算的母亲骂了一顿,“怎么这么大方,卖给收废品的还能得两个钱呢”。 随后在单位食堂的包厢里,父母生平第一次大宴宾客,请来厂里一些熟识的领导和同事,吃吃喝喝闹了两个多小时,最后父亲不知深浅地喝得酩酊大醉,母亲一边照顾他,一边细心地打包那些没有吃尽的剩菜残羹。晚上听他们在那里算细帐,开支了多少,收回了多少。哪个家伙真不是人,他两个孩子结婚我们都送了礼,这次居然连个鬼影子都没出现,全单位上下谁不知道我孩子考上了吗,偏偏他不知道? 我没功夫搭理这些鸡毛蒜皮的蒜事,也没有兴致。闲下来的时候,我会着手收拾东西,一些要带的书,一些可能还要穿的衣服。但拣来拣去,基本上没什么衣服值得带上了。生于农村,长于小镇的,十六七岁的我,不爱照镜子,基本不修边幅。衣服对我而言只是御寒和遮羞之物,带破带烂带土我也穿在身上毫无感觉。加上母亲又是个节省成性的人,常常找些不知从哪来旧衣服给我穿。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没有什么体面的服装。但现在要去大城市了,不能再这么土下去了,我可以不在乎,但是父母不能让我被笑话了。于是父母也开始带我购置新装。镇上的商店是不能再去了,那里只有一些劣质的便宜货,而且还是落后的款式。我马上要成为城里人了,买衣服只能去县城。那几天被父母带着,东南西北一条街一条街跑,我生平第一次听说了很多衣服的牌子,不过现在已经不记得了。只隐约记得父母和卖衣服的女贩讲价的情形。 “这裤子平时买原价的,你看,标签在这,一百六十八。 “怎么这么贵啊,到店里做一百多就够了” “店里做怎么能跟这个比” “你看这款式,很新潮的,现在年轻人都喜欢。你是为你们家少爷买吧,买一条吧” “样子还可以,就是贵了点,你看那边的怎么才一百。” “这是品牌的衣服,进价也贵,这衣服就是卖个牌子。今天看你有心买,我就打个八折,一百三十四,真没赚你什么钱,我是薄利多销。” “就一百吧,凑个整数, “一百真买不到,我进价也不到,一百三十吧” “一百一吧,薄利多销嘛,你自己说的啊” “行吧,行吧。拿一条吧。” 出商店后,又听到母亲一直在责怪父亲,刚才讲价时不该加那十元。 几天下来,我里里外外的衣服,基本上全部换了新的,还生平第一次为我买了一双黑皮鞋和蓝色帆布旅行包。总共花了六七百元,相当于我高中一学期的学费,记忆中,从小到大,父母从未单独为我购置过这么多东西,这一次花得我真为他们心疼。 中学时我特别喜欢汪国真的《走向远方》,常常在心理默念开头那一句“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走向远方,为的是让生命更加辉煌。…..”哈哈,终于要走向远方了,哈哈,我在心中狂喜着。离开这破落的小镇,到更远更大的地方闯荡,是这小镇所有有抱负的青年的愿望,我自然也是这样的有志青年。 我常趁家里无人的时候,背起那旅行包,对着穿衣镜,脸上摆起一副严肃的表情,目光坚毅镇定,像车站那些形色匆匆的旅客一样,一边大幅度地摆手一边急促地踱步。我来来回回在镜前演练这动作,看着自己这幅成年人的模样,想象着即将如此这般行走在辉煌的大城市,我觉得自己真是酷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