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5686
- 斋米
-
- 斋豆
-
- 回帖
- 0
- 积分
- 15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10-2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有人说:最廉价的自我娱乐项目是什么?自拍。最廉价的两性娱乐项目是什么?约炮。最廉价的大众娱乐项目是什么?广场舞。
8 ?1 h: T6 b" ], }
$ Q- ?% A, |5 A9 d L7 u& F5 n 自拍、约炮和广场舞人群,融合了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这个人群数量过于庞大,很难尽数,我们所讨论的,其实仅仅是这个人群里的这样一撮:/ X% Z0 G, m8 K5 Q. {
" i6 {' U: M' A( s9 v
都是五行缺赞、百年喜乐由他人的人。都是看似风流实则内心恐惧的人。都是站在热闹的人群里找不到自己也找不到北的人。+ d, `6 x1 e# {# t
- |' }% i$ _& B4 j$ Y% m 自拍:给孤独的自己寻找一个释放的出口- K9 U9 U) I! o7 t" @5 v! o. j
! n! B/ _' e# D. [1 H2 G 2014年7月,中国各大媒体报道了一则虚假新闻: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将“自拍成瘾”定义为强迫症,其特点是常常想自拍并将照片上传至社交网络,以弥补现实生活中自尊心的缺失。但这一虚假新闻却让很多人立刻相信了。因为这太符合大众对自拍狂人的定义。' ^' m% y2 Y/ b. X7 F* q
, w( @9 w9 i2 a g& D
美图秀秀在中国有一个庞大的市场,号称拥有7.4亿用户和4.2亿移动端用户,其中将近70%的用户是女性。从原始的简单调光调色,到人像高级美容、美肤滤镜,再到后来的配图文字、直接上传到社交平台,美图随着中国自拍队伍的日益庞大而功能日益强大和复杂。
7 v; ?/ D* f- F1 c, ]3 l
; T$ L* t( I \2 A5 N: c, }3 I5 S 但让摄影师刘铮意想不到的是,当他向志愿者征集自拍照时,发给他的,可不全是45度角的甜美自拍,而是充斥了同性恋、异装癖或者受虐癖。那些极度真实的自拍照带给他的,是震撼的感觉。“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边缘的、孤独的。自拍给了我们出口。”
# o/ P! j- A8 G ^# w* Y/ b" C: j8 B9 R; w q
确实有人表示:爱晒自拍是病,因为过分关注自己,有强烈的表演欲望,才会成为自拍狂。而对大多数自拍的人来说,更普遍的心理动机是对自我过分的关注。 t# A! x$ l0 a4 K+ U! v
! v/ \! _* X$ W" I" [. ^ 约炮:不是风流的需要,是因为缺爱的恐惧。
* i' _5 f( f! a; G% R. k
3 m, [3 I/ _' t4 ^1 `+ l 如果说社交网站上的各种自拍照是给孤独者、缺乏自信和关注者提供了平台,那么,各种社交平台则是给缺爱者提供了约炮利器。无论他们缺乏的是上半身的爱,还是下半身的爱。: R2 u6 o, q' l3 x# n
' ~- R: {) x, O8 G+ f 2014年2月,网络上热热闹闹地爆出一则“约炮惨案”,一对约炮男女不小心有了孩子,却彼此在网上发帖互相讨伐。一个网名叫“红肚兜儿”的作者对此十分不屑:“约炮是把性和感情分开,分不开的别来趟这浑水,否则就是有违职业操守。”她认为善始善终,该激情时激情,该冷静时冷静,才是约炮的境界。
8 W: |; B0 ^+ f6 N
; {: ?' X9 m) x 网页上充斥着各种约炮神器排行榜、约炮圣地、约炮秘笈,90后车模易夏 “人间正道是约炮”的宣言,也吸引一大片粉丝拥护,但当知乎上一个女孩怯生生问众人“有稳定的男朋友,可以因为好奇(约炮的感觉)去约炮吗?”时,她迎来的,不是一大拨探讨约炮秘笈和圣地的同好,而是“遭到了道德机枪的密集扫射”。对于约炮这件事,难道有道德的双重标准?
2 S! r; l& X! A: C) v! z1 s9 f+ [: |& w1 m: y9 v$ z1 p
在后面的回答里,有人不客气地把这定义为“家里有个男友还想出去打牙祭约野炮的”,有人建议“劈腿(约炮)之前分手,是美德”。) ]: g, w1 v# F3 y1 ]7 ^
, n$ w2 {0 q8 D! o 这大概就是遭到道德机枪密集扫射的原因了。对于约炮这件事,不是人人都享有自由权。陈奕迅的歌里唱“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仿佛是在给有爱无爱者约炮这件事做总结。; q }% e. T! w% T
: Q: V4 {6 g0 l# j 有人总结约炮的好处,说是具有减缓压力,减少焦虑感,提供更多社交选择性,获得更好的性体验,等等。本以为只是解决下半身问题的约炮,其实还承担着种种社会难题。
/ n& v- Y* L! m% ^4 K, I! S5 \3 r# Q6 i/ g2 j. h
作家刘瑜在她的一篇文章里提到一个女人,“她的问题仅仅是如何用他人的爱来遮蔽自己的平庸。她的风流不是风流,是恐惧”。从这个女人扩展开来,她说:也许任何人的风流都从来不是风流,是恐惧。
3 x0 c4 V6 ^* O' }/ ~
% J! B; T* E( N& q% h0 w) p 广场舞:对群聚活动的热爱恰恰是因为孤独和缺乏存在感。2 o; s( \% A1 Z0 Y+ l7 \/ _% ^
* P6 s% a2 _* N4 ?7 L, s! j/ M
1949年以来,人民群众对集体舞蹈活动一直热情不减。在60年代,“忠字舞”是“革命”的,别的舞蹈没有生存空间;在80年代,“迪斯科”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只能缩在舞厅里;在新世纪,广场舞,以及围绕着广场舞的争议,也许折射了当前这个时代的另一种群体形象——争夺着物理的公共空间和精神的公共领域的新一代公民。
/ T4 d& ~0 _" C5 n: t% Q* z9 ]( Z
是什么让这群人一辈子被集体宣泄的情绪所感染,成为一具在集体中热烈表演的木偶,并且丝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我想,这恰恰是由于孤独。人类的孤立和孤独是产生集体主义的必要条件。
$ o( j Y$ ]# Y6 A& b8 A6 R# G# c0 Q8 L2 y/ c; Q
当人们容身于集体情绪的亢奋之中时,个体性就像水里的糖一样消融无迹了。人们得以逃避孤独,但也牺牲了独立的人格和理性思维。在《极权主义的起源》里,阿伦特写道:集体主义“致力于一种使人在其中成为多余者的制度。只有在一个使人像毫无自发性的傀儡一样,仅能作出有所限制的反应,只有在这种世界里,极权的权力才能获得和维护。正因为人的资源如此之大,所以只有当他变成一种兽性人的种类时,他才会完全被统治。”这段描述如果移用来解读忠字舞背后的集体心理症候,也是十分精当。1 I* N m0 O( Y2 u
2 J0 a$ F+ J0 K' f4 \! g# i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说 “年老,意味着更可以随心所欲地享受生活”,鼓励老人们开启“第二人生”。年老并不意味着生命的某种总结,也不意味着只有以整齐划一的舞蹈动作和大音量才能昭示存在感。对终于有闲、有精力还可以跳广场舞的老人来说,世界其实很大,第二人生才徐徐开启。
$ g/ Q0 N( h' I
3 I1 i, O+ G3 u) J! L5 U3 s 本文摘编自:陈艳涛《每代人都有自己的玩法》 孙骁骥《“广场舞”背后的孤独人群》,有删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