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1900
- 斋米
-
- 斋豆
-
- 回帖
- 0
- 积分
- 283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2-7-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公益讲座助理招募% F L# f" z/ i S- c; i
(一)关于讲座
& P% }) e, K" s s/ N 讲座内容:唐诗宋词与音乐2 {0 [0 ^2 O* U0 B
 讲座教师:夏昆' @) o; U: C1 `
 讲座地点:北欧知识城
8 C3 Z1 }& X' j, I0 p% |) j 讲座时间:双周一次2 Q; j7 @4 K% S9 v$ S$ ]5 a
" a/ {* F- z: s
(二)关于夏老
0 {" A7 x |! X 夏昆老师介绍:! I0 w! l" `8 H. R% D! V9 @* l
新都一中语文教师,以“国子监四门博士”为人熟知,因为他除了主课语文以外,还给学生教“诗歌鉴赏”、“音乐鉴赏”、“电影鉴赏”3门课,对于学生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现已出版著作《率性教书》、《唐诗的江山》和《教室里的电影院》等著作。
3 D7 ?5 t! z0 C3 s" v& I# A关于夏老师的详细情况,附页以一篇《中国教育报》的专访来介绍。
1 M+ ~0 l& }; Q" p" p! K/ L4 j t" C8 [8 a: l9 F8 M
(三)助理招聘5 x( h$ _3 p$ m& \3 g
 招募背景:
% ?; G: N# T% r c" g3 Y$ h7 R近期与一个NGO合作,在北欧知识城开设公益讲坛,面向社会讲唐诗与音乐,宋词与音乐,需要招聘一个助理。8 F( b5 Z3 T5 x l3 m
 助理要求:
1 w9 s( o: f6 a n1.细致、耐心,有责任感
; ] Q" M, `3 {0 V: | n( _/ l2. 女孩,最好会一种乐器,会唱歌
5 a1 }1 \( v' l. g3. 能熟练使用电脑
* k# i4 I. ?) Z# T+ F
3 }6 Z& o; \6 J' K3 A/ B( e* u6 G 助理职责:
. H5 n" `' w7 o- n协助夏老师进行论坛准备工作,包括PPT制作,资料搜集整理。因为讲坛是将音乐加入,所以希望能够与夏老一起现场演奏演唱,管理论坛微博微信,与观众互动,资料的保存和整理等。
2 p1 H" c5 R) a' F v' J4 L" p! \# f, l6 W
! d- J3 _1 W( V' K/ X3 c
联系方式:张老师15102800801.扣扣:597796441." v' N9 n7 F5 k
% }3 b/ w$ G& U
6 D& u+ V8 C( C3 i+ E9 [人是教育的温度和尺度。除了带读者沐浴名师大家的风范,“人物”版也把目光投向一线的教师和改革者,他们满怀理想主义情怀,执着地进行独具个性的教育实践。他们的所思所行可能存在争议,但总能发人深思。我们如实呈现他们的理想、困惑、挣扎、坚持,记录一个个一直在路上的人物,为了今天他们的坚守,也为了明天教育的多姿多彩。今天起,敬请读者关注“行者”。2 X9 J) a% V$ ]4 ^ B0 G9 r/ E9 \
6 \5 `' c4 Y0 r& D
■本报记者 李益众8 i, `, Z9 D& W* w( w' w$ ~
5 U0 C- l7 m4 h) v E( N3 J7 j“我要做的就是把想来挡住窗户的人一脚踢开,告诉屋里的每一个人,窗外有很多很美好的景色。”6 }% r1 M8 ?5 ?# d
2 a2 n9 S1 I8 v" @& a7 X沉沉夜幕的笼罩下,成都新都一中教学楼里亮堂堂的。经历了晚餐后短暂的喧嚣,校园更显静谧。" G) }, M7 U2 ?' ^$ W s m w" c% }
0 @( c7 ^) ^' q/ n0 \站在操场上,能清晰听到教室里老师讲课的声音,高二(10)班教室里传出的声音最为嘈杂,一会儿是戏曲的乐调,一会儿是码头的争吵……- }* ~) _( I( q. B6 J, V: F
/ b( a! O% ~* ?/ J7 U
悄悄推开教室的后门,后面的学生搬着板凳挤到了前排,语文教师夏昆夹杂在学生中,大家悄无声息地散乱坐着,黑板左方的屏幕上播放着贾樟柯的电影《三峡好人》。/ v% g3 L5 T. H
( P$ O2 I& `9 ^& j& k
夏昆自封为“国子监四门博士”,因为他除了主课语文以外,还给学生教“诗歌鉴赏”、“音乐鉴赏”、“电影鉴赏”3门课。他说:“当毕业以后的学生回忆高中的时候,能够想起那么多美丽和温馨的瞬间,那就是我最大的成功。”
5 R, ]3 y9 J# _# ~4 m6 T) s' c6 r
4 o& c. m0 ~3 @1 a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那段经典的话,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夏昆也曾梦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在高高的悬崖边上,把那些跑过来的孩子抓住。
5 {; o& [0 V/ j* j$ J t' v6 f4 `, z5 m# |0 f
可现实远远要比想象的更残酷。夏昆说:“我一直以为我们在麦田里,可是我当了老师之后才发现,我们的教育不是什么麦田,而是一间屋子,里面关着学生,也关着老师和家长。我要做的就是把想来挡住窗户的人一脚踢开,告诉里面的每一个人,窗外有很多很美好的景色。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窗户边的守望者。”
" D& ^! d+ Y2 t: O3 k. A* }$ P! j! G6 [# p
应试高手
% e) T8 a2 t; d$ G: f" G. e/ @$ f+ N8 E
如果要往夏昆身上贴标签,那么叛逆、个性是再贴切不过的词了。他常常对应试教育口诛笔伐,一篇气势如虹的《我不愿意做这样的老师》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我不愿意做这样的老师,以为学生的成绩就是学生的一切;看见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意图办,就恨铁不成钢;以为老师的价值所在就是一贯正确;不顾一切地占用学生的时间,恨不得他们睡觉都梦到上我的课;以为教育可以替代一切……”/ O) `5 N" p8 m( ~& u( u
8 c% }4 t# j0 G& D: N; l- }) c
这番宣言跟他的外在形象颇为吻合:高个子、络腮胡、长头发,休闲装扮、不修边幅。
1 y2 y3 M5 S2 E+ Q4 q" K8 p9 \% ?, s" b/ x, b! m& b" @
事实上,这个粗犷的汉子也曾是单纯而驯服的应试教育高手。
, g G8 @" A* v! t8 I9 y1 ?9 r: W O) h1 e0 C$ Y
夏昆1992年从四川师大中文系毕业后,一直在应试氛围最为浓厚的高中学校教书。经过多年的打拼,依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绩。4 ]. b' U0 g' {
7 a3 c5 [8 M/ A0 }6 O6 j$ A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经一位老教师的指点,他下了很大功夫认真研究考题之后,应试水平迅速飞涨。当时,他所在的学校只是西昌市一个乡镇的子弟校,生源不好。但就这样,他和同事们创造了升学奇迹。2 p. W! S" P; O! O5 S3 a+ W! ?" {
* v. W, b( M3 @! M" K; Y5 ]! A0 T
奇迹发生后,丰厚的回报接踵而至。一下子,他就成了学校乃至全市语文教学的高手,年级组长的官帽送上门来,名师的曙光近在眼前。, u8 y& A4 h# V0 L3 e' I- u6 R" z
& g5 A: R5 r/ T$ U8 {! C Z+ Q+ [ O
就在这时,一件事彻底改变了夏昆。
! w" ]) y4 S! v5 u0 q) w1 `, [
9 }" o8 x8 a1 s0 G K2 j$ w# m一名复读女孩可可(化名),曾是夏昆的学生,他俩关系很不错。
8 b1 h& y2 m6 |8 e! }6 ]1 f
5 M% Z& o J; H+ [& K“一张很阳光的脸,剪着齐耳的短发,很精神的样子。”多年后的今天,夏昆仍能清晰地描述出可可的容貌,“眼睛里有一种很纯洁的闪亮,脸上总是挂着笑。”* P: Y7 _9 x* \
7 s q$ e( p% o: `: k+ q% [可可学习非常努力,但是在私底下,老师们很清醒:她的天赋比起年级最优秀的几个孩子还有一些差距。但没有一个人把这话跟可可说透。相反,在她不断努力而成效不太大时,大家都鼓励她:“加油!你一定会成功!”
$ ]/ w" i z7 R: G$ f9 w( ]
7 q$ E' E% \: ~& H% z2002年,可可没能考上重点大学,上了半年大学之后她选择回来复读。2003年,又一次参加高考。
7 b: |; b2 N5 T. g+ @) R' k% }! Q8 l8 b0 c! ^( M% t
高考后的一天早晨,同事对夏昆说可可在找他,想找他谈谈。当时夏昆正忙得要死,只简单地答了一句:“回头再说吧。”
% L. ^' v& H3 @/ o2 ?3 t8 \# _3 V; T7 Z( {4 m) ^
中午吃了饭,夏昆接到一个电话:“今天中午,可可服毒自杀了!”
% Y, P6 y5 Q! O. J/ L4 ]0 x% L* G- m" t# @2 `) l" }
“现在想起来,我们做教师的有没有责任?”此后,夏昆常常自责,“我们是不是推波助澜了?是不是她本来只有那个水平,而我们一直在给她层层加码,编织幻想?”
) l/ P7 T2 d( U& w( A: u- T9 g8 z
, m0 B/ k5 l: k; C- j2 C悲剧发生后,学校关心的只是这事是否与学校有关,甚至把跟可可有过密切接触的老师都叫去开了个会,拟定了回答记者提问的统一模式。很快,可可就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有人说这孩子心理素质太差、抗压能力太弱,有人说家长教育方式方法不对,引导得不好。0 H7 g: R1 c1 ^% ~/ L
3 m Q2 n! E; h' i3 N3 V8 Z
这一切,让夏昆心寒——原来,教育对生命是如此冷漠。
) ^( J3 G8 t/ J3 p {' O9 N) t' ~: P
/ |2 Q$ Z6 p4 N一年后,夏昆带完了高三学生,离开了那个学校、那座城市。“我离开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可可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从那时候开始,我经常在问自己:我们到底在干什么?教育的本原到底是什么?”: z7 {* T- {9 [ {
: X- j' K' k" R- [: V$ s1 g% X
后来,夏昆耳闻更多年轻生命的逝去。他说:“这些消息多得让我们都快麻木了,可是我仍然想问一句:到底是教育为了生命,还是生命为了教育?一种漠视生命的教育是不是真正的教育?漠视生命的教师是不是合格的教师?”
& i) I; p7 P t8 y% V! K0 @3 t' ?% I$ ?0 z) R
一个不折不扣的应试教育高手,心中开始充满了疑惑。
+ U" o* v) ~& O5 b. w- m$ [
+ G0 ~4 x( D3 w. R X8 v& I阅读《二十四史》. ^ Q8 p7 ^" J T
- ~6 X5 A. o7 c3 I3 W+ ^刚到西昌的那所子弟校时,一位同事给全校所有语文老师整了一份“江湖排名”,夏昆名列倒数第二。他自嘲自己是一个无水平、无资本、无成绩的“三无”老师,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就是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更期望的是老教师能够把自己的绝世秘笈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就像武侠小说里高手打通后辈的任督二脉一样,让自己轻轻松松地变成高手,从此称雄武林。
2 v$ n) ]- E; ^- T8 z4 Q% g V1 M/ m% d" l. H
就在这时,他结识了何瑞基—— 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老教师。2 T; I4 o9 C! V3 O# N7 c
/ Y; w4 y8 Z! B# a% D& Q到何瑞基家登门拜访时,夏昆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把书教好,有什么捷径吗?”- n- O% \% i) d2 Y+ S' N! Y( Q0 x
* z/ x1 [7 h O, {
何瑞基的一句话让夏昆醍醐灌顶,同时又愧不可当:“有什么捷径?唯一的捷径就是读书!”
6 K( v- X, C# c8 l2 u) f2 B9 d, u7 _1 V. ~' G
何瑞基告诉夏昆,他自己是初中毕业,如今却成为了全校最受敬重的老师。“为什么?因为我读书而他们不读!”老先生表现出与他的年纪不相称的激动。# A* T4 r4 s( k) u
) f: A' e+ v& F1 g
“那我应该看什么书呢?”夏昆接着问。何瑞基盯着他看了半天,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你应该看《二十四史》。”
$ G! H; K4 l0 x; K( S. C; Z- X. a9 |& t& U
《二十四史》共3249卷,4000万字,是世界图书史上的巨著。一个语文老师,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精力去看历史著作?
4 R3 ]( I2 {+ }& K/ r6 X1 n9 ^8 _0 r" E& w% m1 V
何瑞基说:“任何知识都是有根的。文史不分家,很多文学知识其实就植根于历史中。”# U% c; B' d' ^# F6 n9 \
* Q/ h& R3 W3 w; y+ [夏昆内心忐忑不安,《二十四史》如此浩繁,这个任务能完成吗?既然虚心求教,就绝无将教诲抛之脑后的道理。他当即想办法买到这套书的光盘,其中收录了《二十四史》里所有的本纪和部分列传。) M% ]! |1 `2 |& v; p
2 Z2 R8 }* L1 H
从1998年开始,夏昆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天至少看一卷。为了强制自己,他在电脑系统上设置了一个预定任务,每天晚上8点,不管是在听音乐还是看电视或者打游戏,系统就自动打开《二十四史》阅读系统。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 O# A2 a; Z1 y. E* Q0 c2 I7 G: d) d+ j l. p4 Y1 @
到2000年,夏昆已经读完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北史》,开始读《南史》。这个时候,他已经读坏了3套光盘,但依稀觉得这样的阅读给了自己前所未有的充实感。% g. \$ y t9 }6 t
! E' n5 {0 z! y2 J; l) P6 ^, _; a
2005年开始读《宋史》时,他已经明显感觉到以前散乱的知识凭借着历史的线被串在了一起。历史像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所有的语文知识都能在这棵树上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不再是孤立静止的一个点。
1 r9 T* `3 p9 u; S' x) i" X
5 ?9 a6 F# S) ^3 _; Z% {夏昆说:“读史让我找到了语文的根。”
: i1 B- l( C+ m" D( Y2 s( n% J$ G- n0 Y: n* ] g1 z
随着阅读的深入,课堂也慢慢发生变化。课堂上,夏昆对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如数家珍,旁征博引。一节课下来,甚至连书都没有翻开,但一切了然于胸,毫厘不爽。+ Q+ \/ H- ?& [- ]8 {
) o5 F- }3 K: }( r6 ~5 I; g- D夏昆说:“我并非炫技,真正的原因是在阅读了这么多原始史料之后,我已经将课本的知识还原到了它们在历史中各自的位置上,对一些课文中传统的观点也有了自己的视角和看法。”+ e" D0 J' C, {9 Q8 A
# ~/ T+ a3 r0 C1 A% d6 Y
14年来,夏昆陆陆续续写下了十余万字的读史笔记,结集成书,定名为《一本不正经》。! S" X- s1 s4 ~
" C- d y5 s5 s' w
读史更使夏昆在另一个爱好——诗词上有了本质性的突破。2008年,夏昆出版了第一本专著《唐诗的江山》,以唐诗发展的轨迹为线索,突破传统,对唐诗进行知识性解读。紧接着,他又写了一本《宋词的家园》,作为《唐诗的江山》的姊妹篇,目前正准备出版。
4 X: n7 Y8 N" k! l
j4 M% Y% g! Y' x- E播洒阳光: c# Y7 ~# Q) S$ y7 W1 Y3 n
; [* a0 C" k4 I2 V! r6 A1 v: q2 V* s学生时代,夏昆的成绩大起大落。成绩好的时候,是老师的骄傲、父母的宠儿;成绩差的时候,又成了老师的眼中钉。夏昆说:“我既遭受过歧视与压制,也享受过光环与荣誉,所以我知道当老师对优生过分宠爱时,其实是对其他学生的不公正。”& l. L w5 [! P2 E
# t6 _! ]* k6 W9 i7 V+ S
教师该如何对待学生,尤其是如何对待差生?这是夏昆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他当然清楚,对老师来说,学生的成绩很重要,这是教师在单位安身立命的资本。但他更清楚,对学生的生命来说,成绩未必是最重要的。
1 r8 W% w2 e& O$ e% h% d, @
+ F8 S: o& P0 d3 c小婷是夏昆教过的一位彝族女生,学习成绩差得一塌糊涂,但她情商高,待人接物很有分寸,除了成绩其他方面都很优秀。4 i% W0 r$ p8 ~% e) D8 M- \2 Y$ F* o
' v7 k3 i! h# j( L
这位女生遭受来自多方面的打压和歧视,被说得一无是处。当时,她正在跟一个高三年级的男生谈恋爱,这也是犯忌的。高中毕业前的一天,夏昆找小婷谈话,鼓励她说:“恭喜你,很快就要度过这段仅仅以成绩判定你的阶段。不管你是否能考上大学,下一个人生阶段都将灿烂美好。”" R% u$ l6 ^4 m
- V9 F# O9 m' M& e
后来,小婷考上了一所专科学校,男朋友则考上了清华大学。现在,他们已经结婚,孩子已经3个多月了,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4 D1 j5 u0 d4 v& t" T5 d3 V1 h7 n. M: j$ u/ f
夏昆心里装着很多这种差生的故事,美好而又另类。因为现实是,为了高考成绩,老师们一个个都像资本家一样恨不得榨出学生最后一点“剩余价值”。夏昆说:“我的朋友说过一句话——‘站在讲台上的我们,都是有罪的’。纵然我们培养出了千千万万个清华北大生,但是如果有一个孩子因为我们而死,这样的教育能够说是成功的吗?”" x" ^) j0 j1 {" {
1 J) } Z4 c4 L! H9 ~
夏昆把有些老师的心态称之为“毕业死”。他发现,在有些老师心中,只要学生毕业成绩好,高考有了一个好成绩,哪怕毕业后第二天就死了,跟我都没有关系。) x" i, O$ v' g" i
2 c" l' M4 z/ J) C x8 g1 a% f
夏昆认为,教育的效果应该是10年或者20年之后才能看得出来。夏昆说:“学习成绩本来是重要的,但是过分地把成绩当成唯一的目标,就会走向反面,甚至是反教育的了。教育的目的原本就是成就生命。而一个孩子的人生路径远远不止学习成绩这一种。只要学生对生活有信心,有不屈服的信念,品德上没有问题,哪怕成绩上一无是处,也会成为很了不起的人,成为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的人。”# a" L; A$ I6 ^# c
! @' M, N3 a1 _2 J/ T, z5 [
新都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组长廖桂昭说,夏昆是一个随时都在向学生播洒阳光的老师,“他有一份难能可贵的天真,他的天真是天然的、本质的,一点都不功利”。
$ l4 u' L3 R( ]7 g0 X! D! I0 v, R4 D
可事实上,一位语文教师仅仅播洒阳光,在高中学校是站不稳脚跟的。反抗需要勇气,更需要底气,不能光喊口号。因为在当前的教育困境中,每一位教师都是在走钢丝,一边是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良知,一边是应试的要求;既要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也要帮助学生取得一张大学的门票。
5 d3 j5 V8 L6 D; r) s, E. r! ^) \
$ p9 w+ P( k7 A1 {$ d夏昆之所以还能存活下来,关键是他这些年并没丢掉应试能力,至少在同类型班级中算得上名列前茅。他说得比较轻松:“语文教育的根是不变的,以不变应万变,不仅能把课上精彩,也能应付考试。”) A1 @& R, n% m, t) z
) ?0 F8 E- s3 Y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孙绍振曾听过夏昆的一节语文课,他说:“夏昆是一个素质相当好的老师,特别是他对音乐,包括西方古典音乐的素养是在普通老师中很少见到的,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也是第一流的语文教师。”
, P6 J: [) \/ E0 c& ?# f0 }
1 K3 y6 \, K c* `) b2011年11月,夏昆的第二本书《率性教书》出版。常州的老师东方雪读完后感慨地说:“教师是最好的教育资源,一个好教师就是学生一生也读不完的一本书。而这个‘好’字的前提,就是这个教师真实思考自己面对的教育,真诚地面对学生。”
" c7 H; j; @3 V$ U
9 B* @5 t5 @! ?/ Y. z |; B) m打开窗户5 b& K( X/ u' U, T$ Y/ s5 m
) A9 M" J$ t2 R1 i% ?
1997年,夏昆第一次当班主任时,遇到了令他最头痛的一个班——学生无心向学,老师的任何教育和苦心都是无力的——那简直是一场噩梦。把这个班送出高中大门后,夏昆不禁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把这些原本天真可爱、对未来充满了憧憬的孩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教育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7 T0 \, V) D Z% ?
" `! Q5 C+ e1 C: n. g W夏昆发现,老师、家长们有意无意地将学生的生活空间压缩得很小,压缩到只剩下学习这一件事情。只要学习好,啥事都可以不管,结果教出一大批小少爷、小公主,长大就成了啃老族。他说:“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打开,而不是缩小。”
Z, w7 F% P& K1 w, h
$ z0 A) E T; S+ z7 ?除了课堂知识,我们还能、还应该给学生点儿什么?夏昆决定“开窗”。# v0 m- p9 E4 c# M
3 u- m; \; s7 }1 K& b
第二个学年,夏昆接到了一个新的高一,带着上一届的伤痛和疑惑,他制订了一张特殊的课表,课表上的课程不是学校规定的,而是自己添加的。课表一共有三个主要内容:诗歌鉴赏课、音乐鉴赏课、电影鉴赏课,都安排在早读或者自习课时间。8 K5 k7 t/ M2 ?; X5 _5 M
3 X! C6 b' }* h3 p% G1 r这三件事中最早做的是诗歌鉴赏。当时,夏昆的出发点很功利:希望学生们能够自己下去查找一些诗词,多积累一些,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Y. y- f8 m7 y+ H7 p
9 [9 _8 w+ V) i: | ^课文学习都经常出错的学生能够自信地上台讲解吗?一个平时成绩很差的学生在黑板上写了一首现代诗,很有水平。讲解完了,他说:“今天这首诗我没有写作者,因为作者就是我自己。”
7 V8 C7 ]8 o2 e: F% N
$ R% }, ^9 b4 \: c$ {那一瞬间,夏昆和同学们都惊呆了,然后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我想象不出,这个几乎每科都挂红灯的孩子,居然有这样的灵气,有这样的才华。”
; {. R' e5 C8 t9 ], }# c8 b8 m2 h T7 K) _0 a6 {" I$ ~5 F
孩子们的创造力似乎没有止境。每届都有那么几个学生,第一轮还没讲完就迫不及待地问:“老师,是不是只能讲诗歌?我能不能讲散文?”“老师,我很喜欢这篇古文,能不能给同学们介绍?”……
4 C8 [3 Z" J; m( Z
: w8 f+ d: ]; b( c几乎对所有的请求,夏昆的回答都是一句话:当然可以。
1 @5 Z. k% j' h4 R5 O3 {& g8 o0 `
5 Y( A0 Y( e7 n0 g2 H于是,就有学生把几首诗放在一起做比较阅读;有学生给大家开设了“泰戈尔诗歌讲座”、“日本俳句讲座”、“客家话讲座”、“自由与民主讲座”;还有的刻光碟、做PPT,全方位进行介绍……7 x9 v( L& O/ U
- D& _- @/ d4 k) D; C+ v: e
于是,诗歌鉴赏课演变成了“百家讲坛”。! }2 ?. Z, X/ _# K5 h6 _! H
, F( {8 ?3 V1 Z! ~
在实践中,夏昆的思绪越飘越远:这样的活动固然能为高考的诗歌鉴赏以及作文做准备,但鉴赏的意义难道仅止于此吗?人生如果有美的东西相伴,不管是音乐还是诗歌,是绘画还是舞蹈,人生都会因此而更精彩。9 ^1 \2 q( s8 m4 s9 W, `& J) g* g
) m# T' V C: t7 H) \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夏昆开设了第二门“选修课”:音乐鉴赏。" F3 u# U `( R+ s2 ?
5 q7 }4 L _/ m& b0 V# B+ a
十多年来,夏昆也经历过学生的不理解,曾经有孩子上课时在下面玩手机;也有很多孩子心疼珍贵的时间,看课本,做作业;而有些孩子,干脆就睡着了。有时候夏昆会提醒一下,但更多的时候没有过分要求。他告诉学生:“我只是为你们打开一扇窗,让你们知道这世界上还有很多其他的风景,至于你是否喜欢这风景,我无法强求,但我还是得告诉你,这风景很美,如果你的人生有了它,一定会更加精彩。”3 r$ i8 R" p" q9 R
+ ~! A; S9 d: c0 B, ^
夏昆仍旧很“贪心”,他希望学生们在这高中3年中能获得更多的东西。于是,到高二的时候,又增加了电影鉴赏课。他认为一部好电影不亚于一本好书,好的电影能够改变人的一生,而要鉴赏一部好电影,同样需要有较高的审美水准和相关知识。
5 u4 G1 W8 C2 ?8 b ?6 M; N1 M( |" I- N& Z/ C
从1998年开设这3门课到现在,已经14年了。这十多年中,夏昆教过的数百名学生,都同样受过了诗词、音乐和电影的三重洗礼。" k6 [; y+ L% u R, b
9 A C4 Q7 ^4 p0 f悲观的乐观主义者0 N) U' x4 D* y$ P- U* L
. b( t/ g8 C+ i% n& ?/ y6 X: s) }7 x
在同行之间的闲聊中,夏昆绝对是对教育埋怨、批评最多的人,炮弹最密集,火力最猛烈,甚至有人说他是对中国教育问题点穴最准、最狠的人之一。2 ?8 {1 l( v& S: m
. [6 b2 _1 k6 d( M: [. y4 b
夏昆出生在蜀地,出生时正值隆冬。冬季蜀地少日,故蜀犬见日必吠之。夏昆说:“我想,我就是那只吠日的蜀犬,在懒散中保持自己冷嘲热讽和调侃的权利,这是失去,也是获得。”& t0 G8 J9 g1 j" J. i) c
* f, _! \) z7 z o% l3 a
夏昆的思想跟他那满脸络腮胡子的长相一样,给人桀骜不驯的印象。; z2 H" J% i) r
; |$ V" o; ~: t# j {( Z
在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的时候,当时的副校长李镇西等朋友多次善意地提醒夏昆要“转变观念”,但他总是反问一句:“为什么要转变?”在夏昆的眼里,别人觉得最正常的东西往往是最值得思考的。他说:“保持清醒和独立是我的生命,也是我的骄傲。”; S; j+ W. a# {+ n! O7 |
) j& _' M+ T2 k- Z$ J夏昆和他的朋友们因为一些天生的因子聚拢在一起,却又因为同样的一些天生的因子吵得不可开交。有的朋友提醒他不要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有的朋友发现他没有原本想象的那么高大,有的朋友到最后发觉实在没有跟他交流的可能……
7 h% t$ }6 H" V, o0 b' W2 I' n4 S3 p6 G+ v7 S
可夏昆还是一意孤行,没有买任何朋友的账。他说:“因为,我不相信。我不相信教育的本质只是为了考试;我不相信某个名师的方法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不相信某个被人推崇的理论完美得无懈可击;我不相信一个没有个性的人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我不相信某个潮流就可以代表教育终极的目标……”
" g! v3 |/ ]8 f" h" X% Z X, P& Z; `9 B
夏昆说,成绩是不可靠的,将自信建立在成绩上的教师,会因分数的失利而自信全无;领导是不可靠的,将自信建立在领导评价上的教师,也会因领导不尽正确的评价而否定自己;甚至学生也是不可靠的,将自己完全建立在学生评价上的老师,也许不会意识到,学生正处在成长之中,他们的评价往往也是建立在个人好恶基础上的,而所谓的好学生,他们的评价标准甚至会比专搞应试的领导还势利。5 Z$ ^5 Y' [1 C( S& \
( A7 ^& R3 d# E, ]4 j" I) M/ j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说:“这样的质疑和反思,很容易被视为虚无主义。这也可以说是怀疑主义思维所要警惕的一个陷阱。”4 j7 @. ]* O! W+ t8 U) b) ?8 s
) o# P$ g( ?! Q4 a
事实上,夏昆绕过了这个陷阱,幸运而又智慧。因为他既有基于独立思考的“我不相信”,更有基于教育信念的“我要坚守”,而且这样的坚守,并不完全体现在或不主要体现在他的理论宣言上,而是渗透于具体的教育实践中。
3 L7 _- k" `% q6 U7 @9 q. L4 C$ S
因尖锐无情的批判,他对教育现状感到悲观;因自信顽强的实践,他对未来充满乐观的情绪。夏昆是一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一个勇于实践的虚无主义者。
' @2 d. X& _! Z2 ?( d5 j. M
% q8 X+ a7 T+ D9 O4 _3 m, x' M自从1998年开设3门鉴赏课以来,夏昆也遭到过别人的质疑,被认为是不认真工作,但他还是一意孤行地坚持了下来。他说:“我坚信,成绩很重要,但人不是为了成绩册上那几个愚蠢的阿拉伯数字而活着。即使我做的事情会被别人认为是不务正业,但是我还是要把学生当人看,我相信有些东西是可以超越这教室的四面墙,穿越高中的3年时光而陪伴学生一生。”% ^" v) A1 X. b0 P. t2 @
: h+ o0 Y5 q2 b% q+ g4 P# l夏昆说:“虽然很多时候,仍然自觉不自觉地去做一些我不愿意做的事情。即使我不能完全抗拒,但只要我和我的朋友们曾经做过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哪怕微不足道,中国的教育也许会有更民主、更科学、更光明的未来。”7 o, d- }9 \9 B+ c
8 p- D% G. A% y+ H6 e, h% N
钱理群称赞夏昆和他的朋友们是一群极具教育活力、创造力的,“永远都走在路上”的教育行动者。他说:“他们把自己的教育信念、理念化作日常教育伦理和实践,又反过来用实践的成功,来证明、发展自己的教育信念和理念,在现行体制下撕开一个裂口,为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和孩子们的健康发展寻找一个空间。”
( n- f2 T" E! ~/ C8 N/ V! W- n5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