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8
- 斋米
-
- 斋豆
-
- 回帖
- 0
- 积分
- 1057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12-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儒家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当今社会,改变自己容貌身材的整形,却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很多人还得到了父母的支持。据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的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国接受医疗整形美容服务的人就已达300万。 o0 p, {# u$ @# B1 \. I
s: [: F, i" ^$ T2 M4 W @
. u$ U# @6 [/ K% i
. p4 ]* e; A% I+ C8 P& v' E! ]1 n, c0 s5 v2 I: o- o
2 B2 p3 J8 F* z" S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开展的民意调查显示(2560人参与),24.1%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有很多整过形的人,其中4.7%的人表示“非常多”。另有30.1%的人表示“比较少”,18.0%的人选择“非常少”。受访者中,“80后”占47.8%,“70后”占31.6%;7.2%的人有过整形经历。
. B% c$ I* S/ t0 q* X; r z' C' R! u9 Z- z2 q4 g+ K
6 F( C; `, v F3 ]3 v
; Y j& Q" B8 x& y$ p# C 沉迷整形源于患上“丑陋幻想症”?
9 D: n1 g+ ^8 i" o. K! R* P
# F; R- m4 o2 S! J7 L$ b; b
* D: a3 c! M8 d; e0 x' x* `
3 ] V8 h# [& L 调查显示,对于整形,仅8.6%的人持“支持”态度,37.6%的人反对整形。另外,46.4%的人持“中立”态度,7.3%的人“说不清”。 " y4 \- v9 N+ L& T- }" \
& T* H- `' ]" J% L
g$ ?* t! t1 h- H3 j; |
& z3 y4 w- g; B4 Y 对于整形时尚,陕西省西安市某国企职工陈丹(化名)表示理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整形和化妆、穿漂亮衣服的本质一样,都是为追求美丽,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 C5 T; I* k5 B, H- a8 V
: O1 u) L r. c% G0 k; D% q8 d6 I ]' o6 X3 ?. n
; s; r7 S4 c! w6 v( K “追求美丽有必要以伤害身体为代价,甚至像‘超女’王贝一样丢掉性命吗?再说了,整出来的就一定是美的吗?”北京市某高校研究生张轩说。
1 w( u7 X' g. n1 [: x7 z- F
5 L' w5 Z& |7 b' |
6 Y( Q$ u3 F* M4 u7 M; C' F, U* L& x3 C* H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美学家、清华大学哲学系副主任肖鹰教授指出,就容貌而言,一个人的美在于差异和个性。现在的“审美整形”恰恰是消解人的容貌个性,用固定和刻板的模式去“塑造”人的面目。
+ E$ r: A: m% n3 b" u
4 J3 ~; h- m& e8 G' t! R# E7 t7 L% F/ x, P! A
$ Q$ Y8 x6 k7 o0 A: `* ^* x “西施心痛蹙眉被认为很美,是有特殊性的,里面是人们对这个女子的独特性的理解。但如果把它作为一种固定的美的模式,一众女子都做‘颦眉状’,出来一群东施,那就神经了。而当下社会以整形为时尚,所有人都想整成美女帅哥的样子,本质上就是东施效颦。”肖鹰说。
+ H0 _8 ?) x0 Y- g+ K6 v8 c# L" c+ j/ n( K0 O4 d' w
) Y2 c* g+ R/ G( P) Q# g
6 v2 b3 H5 q% S8 x( n! r 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东南大学医学人文学系副主任何伦教授说,根据他多年的研究发现,女性更容易整形,18~25岁以及35~55岁整形的人最多,其中演艺从业者属于高整形率群体。“在临床心理学上,上述群体容易患上一种名为‘幻丑症’的心理疾病——虽然自身容貌没有明显缺陷,却想象性地夸大自己的缺陷,由此带来心理苦痛。这些人解决心理审美压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去整形。” 3 o7 P; t. x6 a& y9 i
, R9 g- F& B3 S6 U1 w) |, ~
) t z) ^8 r: P1 t4 W; ~+ t
/ N6 k8 B7 ^" K9 [! p( E 改变外貌就可以改变人生? " U% x G) X( F+ e1 X8 C+ K
, l! [; y& x2 R2 P8 h
3 `9 K6 x$ Z! C; o" N7 t0 l
7 X) p9 D$ l+ U; @& M 整形为何成为社会时尚?调查中,71.5%的人归因于“社会上以貌取人非常普遍”。此外还有:“缺乏自信”(47.7%)、“人们越来越开放,敢于改变自己”(44.7%)、“整形广告极具诱导性”(38.5%)等。
( }& v3 `) Z) I/ ?( ?$ |6 N* H. \
0 C6 { J8 ` Y" M! A- w4 v" S- ? Y' P" F/ d8 n
, i' |! P8 p8 ]3 A
值得注意的是,有49.4%的人认为,整形风靡是因为很多人相信“改变外貌就可以改变人生,实现梦想”。
; @$ d6 V% \& Y, ~9 A5 |2 g
* y7 h3 {+ ~- y, P7 b \) r0 h8 E0 A' |' \4 n
e5 u9 \" R" ?" \ e( j( [
肖鹰认为,整形风靡与当前社会影像文化压倒文字文化的局面密不可分,“在传统意义上,真正的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别说用影像去呈现了。当前影像文化占据压倒性优势的社会舆论所追逐的‘美’,只是一种单一化、平面化的‘美’。而在文字文化主导的时代,美因具有精神内涵而富有诗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种《诗经》中的大美人的美,如何从整形得来?”
+ M6 v& h; l( L$ L* v
" T7 T* b: t) `2 C$ F. J 整形风靡说明年轻人的审美教育出了大问题 ; }7 d6 n: {: \( Y
- |; |# q2 t. F# e6 t" l& e9 N8 D
/ g6 y6 E3 T' B3 \4 d2 G {
[7 g) ^/ Y( ?+ p% b5 F “整形时尚反映出我们当前社会畸形的审美观。”肖鹰说,现在社会流行的审美趋向是用机械的、模式化的数量标准去衡量一个人的“美”。“‘整容’,用庄子的话说,是‘残生伤性’,也就是‘殉’。王贝为了‘美’去做面部‘磨骨’,就是‘殉’。” 5 \3 D8 j0 E' {3 }' Y
, G9 P9 n6 U% j2 B+ N
5 w6 f7 ?+ r+ y/ J; j/ k0 i. u& q) N) l- Z+ ^; o
一年多前,在某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实习的张轩发现,面对众多求职简历,人力资源部经理最惯用的初选方法,就是看谁长得顺眼就让谁通过。为此,张轩专门询问过那个经理,对方的答复是:“不看长相看什么?难道要看内在修养?内在修养怎么看啊?内在修养就一定比外表重要吗?” & i1 N9 k/ `2 }3 _
4 ]# r4 P2 q5 M s0 |) H
& a4 b2 L5 e& M! c3 b& V! U# V( O0 g Z1 t) Q6 W
按当前社会的审美标准,什么人才算美?调查中,公众给出的排序是:有美丽外表的人(67.3%)、有权力的人(47.3%)、有金钱财富的人(46.4%)、拥有名气的人(41.3%)。而“拥有内在修养的人”(39.1%)排在最后。
! K% F. d4 ~2 f
' H8 M M0 m2 \4 w# z: I6 L( G+ X" h; R8 O$ ^$ z' T. r4 P
/ o' z" n: p$ I& [9 N8 i “这个结果令人大跌眼镜。”但肖鹰认为,这是当下社会审美状态的真实反映。真正的美,应该是一种风度与气质,一种个性生命的呈现。王安石描写王昭君的诗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即女性的美表现在她的举手投足和言谈神情中。 ! a6 m7 }2 k, S, l
' _5 s# e4 Y. e E: U: N q
) d( X! o$ a% L+ u, V5 ?& x" p+ d$ L1 d8 |$ D
“整形风靡说明年轻人的审美教育出了大问题。现在媒体版面上充斥着娱乐文化,这会给青年带来一种单向度的‘审美’引导,即只看外表,不重精神,迷信技术,轻视自然。”肖鹰说,当前的国民素质教育,面临着以娱乐消费为主旨的大众文化的严峻挑战,当务之急是要让青年在辩证理解身体与心灵、自然与技术、个性与社会等关系的基础上,懂得美、创造美、珍惜美。如此,青年人在追求美的道路上,才不会发生王贝的悲剧。(向楠) |
|